摘要:中國的叉車工業經歷了近50年的發展,與所有的民族工業一樣,如今它也處在一個關鍵時期,面臨著挑戰。新世紀的幾年對于中國叉車行業來...
摘要:中國的
叉車工業經歷了近50年的發展,與所有的民族工業一樣,如今它也處在一個關鍵時期,面臨著挑戰。新世紀的幾年對于中國叉車行業來講是值得慶賀的,全國叉車廠銷售量連續突破3萬臺,并且每年的增長速度都達到了30%左右。這主要是國家"九五"技術改造投入的深遠影響及近年來全國的工業物流業發展,使市場需求強烈,帶動了工業車輛(包括叉車)的品種開發和產品產量得到快速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企業自身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制約著企業與整個叉車行業的發展。
企業規模小,重復建設嚴重
國內叉車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只有
安徽叉車集團公司,杭州叉車有限公司等幾家企業,相對企業規模較小。現在有不少企業又重新上
內燃叉車、小型搬運車輛和電動車輛,重復建設和生產仍然在增加,起點不高,規模不大,相互仿造在行業大量存在。現階段應集中地區與產品優勢進行聯合、兼并和資產重組,加快結構調整,組成幾個有競爭能力的企業集團。
產品品種少,技術水平落后
隨著國家工業化水平快速發展和物流技術推廣應用,叉車產品使用范圍將日益擴大。面對市場機遇,許多國內叉車企業紛紛在產品品種和技術改造上做文章。安徽叉車集團公司、杭州叉車有限公司等企業根據用戶的需求,開發了很多新的品種和加大技改力度,但與先進的國外制造商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有能力的企業應在新品方面多下功夫,加強對產品基礎件的研究,如驅動方式、系統包括能源環保等方面的研究,盡快研發出技術領先規格齊全的新型叉車產品。
生產效率低,管理水平落后
世界著名的叉車生產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約15萬美元左右,而我國叉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為別人1/5不到,只有杭州叉車有限公司達6萬美元,但除重點骨干企業外尚遠遠低于3萬美元。這些差距應該通過積極擴大國際經濟合作,引進先進的裝備和高新的技術及資金,學習
現代經營管理機制,用以提高企業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
研發能力弱,技術創新不足
世界主要工程機械制造商均有較強的科研開發力量,產品設計及科研人員一般占全部企業人數的15%以上,
整機、零部件試驗及測試設施完善,主要零部件及整機不斷進行性能改進和可靠性試驗,年科研開發費用占總銷售額的2.5%以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叉車行業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少數領先企業,企業內有技術中心或研究所,從事產品開發研究的人員僅占全體員工7%~8%,一般企業則更少。在排頭兵企業科研經費占總銷售額1.5%~2%,有的企業則更少。值得可喜的是,國內一些叉車企業已經在這方面加大了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投入。安徽
合力叉車集團連續幾年的資金與技術投入,通過努力已經建成了國內行業一流的技術中心和中試基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國內的叉車企業如果能夠解決好以上幾個問題,同時進行行業資源的優勢互補,組建幾個有實力的叉車行業大型企業集團,就完全能夠與國外叉車業巨頭對抗,占據市場,樹立自己的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