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聯合包裹)、Fedex(聯邦快遞)、DHL(敦豪環球速遞)……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國際物流巨頭的影子。隨著中國物流業的蓬勃發展,2004年以來,不少國際物流公司紛紛加快了搶占中國市場的步伐,讓兩岸物流業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兩岸物流企業發展有何出路?這條路又該怎么走?……《市場報》記者為此采訪了參加“海峽兩岸經濟區流通與物流高峰論壇”的多位知名物流專家。
兩岸物流業者生存壓力大
“近幾年來,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大陸物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加。但大多數企業對物流認知不夠,認為物流產業只是倉儲和運輸的結合體,只要有車輛和倉庫便掛起物流業的招牌,而不了解物流產業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不同業態間物流管理作業的差異。如此一窩蜂的投入,往往造成無序的價格競爭,導致物流服務質量降低。”素有“臺灣物流教父”之稱的臺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理事長蘇隆德在接受《市場報》記者采訪時說。
蘇隆德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吸引外資國,也即將成為全球的制造中心,這足以使中國成為一個物流大國。再過幾年,一個龐大的物流市場必將在中國形成。大陸物流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吸引越來越多臺灣業者前來投資的同時,也吸引著DHL等國際物流巨頭紛紛登陸中國,這讓兩岸物流業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分工協作是應對之道
臺灣東吳大學教授蘇雄義告訴《市場報》記者,由于大陸物流企業總體競爭力不強,而臺灣物流又存在產業基盤小的問題,因此,在國際物流巨頭面前,兩岸物流企業都顯得“渺小”,惟有通過整合,科學合理的分工和協作,才是應對全球化競爭的有效途徑。
那么,兩岸物流業合作前景如何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曾說,內地物流發展的形勢很好,2006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再次下降,由2005年全年的18.6%下降至18.4%,不斷接近美、日等國家的水平。目前,大陸物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對于物流技術和物流管理的需求非常迫切,而臺灣在這方面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兩岸物流業合作空間巨大。
對這一觀點,蘇隆德表示認同。“海峽兩岸的物流業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地域相連,同祖同根,同文同源,經濟互補性強。大陸物流市場的龐大空間特別是進出口物流需求孕育著巨大的商機,而臺灣有極具效率的國際口岸和非常成功的運作模式,這些都是合作發展物流業的重要基礎。”
可按兩種模式開展合作
既然兩岸物流業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那么,兩岸物流企業又該怎樣合作呢?
在蘇隆德看來,兩岸物流產業的合作模式可以分兩類進行,在大陸市場實行“內銷貨主企業+大陸運輸業+臺灣物流企業”的模式,在國際市場實行“在大陸設廠之外銷廠商+大陸貨代業者+臺灣國際物流業者”的模式。
與會專家認為,兩岸物流業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只要兩岸企業攜手合作,共同競逐海內外市場,就能產生“1+1>2”的成效。對此,不久前廣東TCL與臺灣SAMPO、四川長虹與臺灣TECO的合作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34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2 14:24
2025-04-01 10:46
2025-04-01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