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為我插上隱形的翅膀
與共和國同齡的杭叉前身是杭州通用機械廠,由當時的18個小廠合并而成。1978,成立杭州叉車廠,杭叉在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啟航。下屬的8個分公司曾散落于石橋路兩側數公里的范圍內。
“以前每輛叉車從下料、焊接、油漆、配裝都要靠叉車或者貨車中轉運輸,最忙的時候,石橋路上都是我們的生產用車,成為公路上少有的‘景觀’。占道生產不光影響道路交通,每年下來光用于生產的運輸成本就要200多萬。” 杭叉股份生產總監張平平苦笑道。
步入新千年,杭叉以年增長30%的速度高速“裂變”,至2008年,杭叉的年產量已達3.8萬臺。原先的老廠房、產能和石橋路上日益擁擠的交通已經難以勝任杭叉的闊步發展。“在老廠房,如果發貨車隊放兩天假,下線的叉車很快就沒有地方存放。”同時,杭州工業的退二進三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劇,也使杭叉的升級和搬遷勢在必行。
“當時我們在杭州周邊看了很多地方,最終之所以選擇臨安,是因為臨安的自然環境和創業軟環境都很不錯。這里空氣好,而且交通也便捷。臨安市委市政府、開發區和街道為我們落戶做了大量工作,為幫我們把地整好,讓新廠區盡早動工,開發區主任、街道黨工委書記黃國林還病倒住進了醫院,這種敬業精神和對發展工業的強烈愿望,深深打動了我們。”
新杭叉占地520畝,相當于50個標準足球場。而對于杭叉人來說,新廠區的意義不光在于大,更在于“統一”和“團聚”。新的廠區通過流水線把以前散落在各處、需要用貨車或叉車維系的8大分公司完全串聯在一起,使杭叉擁有了亞洲最大的總裝車間。而且新的流水線比以前分工更細,更專業,產品可靠性、安全度、耐用度都今非昔比。
“我們要借臨安這塊寶地,好好開啟我們的二次創業。未來幾年,將向年產6-8萬臺的目標邁進。還要著手研發層舒適性更高、動力更足、外觀更美、更富市場競爭力的高端系列叉車,使杭叉的產品序列更‘豐滿’。”張平平說,“現在杭叉已經是全球十強,我們要在臨安力爭擠進全球四強。”
都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但并非每個螺螄殼里都能做出好道場。畢竟,有時空間的束縛會扼制夢想的孵化。對于杭機人來說,挺進更寬闊的“青山湖時代”,就是向更壯麗的愿景邁進的一個先決條件。
杭機的前身是杭州機床廠,始建于1951年,國內首臺平面磨床就曾出自這里。2008年,杭州機床集團與浙江經濟建設投資公司締盟組建杭機,并于當年十月遷居臨安。
新廠區面積比原先在石橋路擴大了三倍多,由當初的4萬平方米,擴展至14萬平方米。對于杭機來說,臨安之徙不是一次簡單的位移和擴容,而是夢想的一次全新啟航。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新杭機人緊緊抓住國家4萬億投資帶來的“熱島”效應,把觸手伸向方興未艾的高鐵行業。通過與浙江鐵路投資集團結盟,杭機成功承接了12臺高速鐵路軌道板磨床訂單,每臺磨床造價1500萬。近日,首臺軌道板磨床已經下線啟運。“不久的將來,京滬、津秦、石武、杭寧、杭甬、滬杭等高速鐵道線線上,您都將看到由杭機磨床打磨鋪設的高鐵軌道板。”杭機股份董事長姜寧自豪地說。
盡管高鐵軌道板尚未鋪設,但杭機人的夢想卻早已馳騁在高速列車上。不久前,杭機還成功牽手鐵道部第三設計院,將聯手研發具有國內自主產權的高鐵地基磨床,以結束該領域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眼下,在臨安新廠房中研制出來的軸承直徑達4米的的復合磨床獲得了上海一家風力發電企業的青睞,杭機人正為在中國大地獲取更高效的風力綠色能源而竭盡全力。
作為杭州裝備制造業西遷路上的巨擘,杭氧董事長、黨委書記蔣明期待的不僅僅是新杭氧在量的擴張,更對企業管理的升級和品質打造充滿急切。
此次杭氧將旗下的16家分公司悉數遷至青山湖,年底前將全面投產。蔣明坦陳,此次杭氧西遷不是簡單的物理位移,到臨安后,在提升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上將有新的質變。
時下,杭氧員工正陸續走進教室,參與一種被稱為“6S”的管理培訓,新廠區的布局,也正被武裝成具有杭氧特色的“6S”管理體系。年底前,隨著杭氧的陸續投產,“6S”管理模式將在杭氧新廠區全面推行。
“6S”管理是現代工廠行之有效的現場管理方法,它通過人的規范化及地、物的明朗化,改變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動品質,強化規范和流程動作,進而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益。蔣明希望新杭氧在向管理、人才要效益中揚帆啟航。
鐵人工作制與保姆式服務
2003年,根據省委、省政府《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精神,杭州市委、市政府出臺“工業強市”戰略,實行“退二進三”、“優二進三”,加快推進杭州工業骨干企業梯度轉移、轉型升級,進一步促進杭州城市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臨安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機遇,依托于良好的生態優勢、便捷的交通優勢、充足的人文優勢和強勁的后發優勢,全力承接杭資企業梯度轉移。臨安經濟開發區樓梯口的18字“一切為了企業,為了一切企業,為了企業一切”并非只是上墻裝飾的繞口令,而是臨安引杭企、招杭資的行動宣言,更是筑巢引鳳的金字招牌。
為了18字宣言,開發區取消了雙休日,推行“白+黑”、“5+2”、每天17小時工作制等鐵人制度;為了18字宣言,開發區一把手親任總指揮,發出不講理由、不提困難、不看過程,只看結果的“三不一看”的行動號令,鐵面推進各項工作;為了18字宣言,開發區在落戶項目推進過程中強化人員保障,做到機具不停,雨天不停,夜間不停,節假日不停。
數載的辛勤筑巢終引彩鳳。杭氧、杭叉、杭機、杭塑、杭重等大佬悉數西遷青山湖。六大杭資項目占地面積1995畝,固定資產投資48.5億元,預計達產后可實現銷售產值110億元,稅金10億元。臨安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主體、高新技術產業為指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工業格局終于夯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項目的引進,如何加快項目動建又成為開發區新的工作重任,為此,開發區圍繞臨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個一切”,抓好“六項服務”,強化“五個保障”,把加速推進杭資項目建設作為招商引資后的第一要務。按照“一切圍繞項目動建、一切服從項目動建、一切服務項目動建”的“三個一切”服務宗旨,突出做好企業項目報建的全程代理服務。保障企業實現自主施工、無障礙施工。并為“九通一平”做好功能配套服務。在企業有需求的前提下,為企業工程招標和管理提供參謀服務。生產經營過程中,為企業提供政策管理服務。還實行“圍墻界限”服務,即“圍墻內的事由企業自主,圍墻外的事開發區幫辦”,真正實現企業安心經營、開發區全程跟蹤的“保姆式”服務。
在杭州裝備制造業眾巨擘的引領下,近幾年里,杭州不少機械制造業名企也陸續“遠嫁”臨安。杭鉆機械制造公司董事長丁洪
坦言,他們之所以“尾隨而至”,就是因為“杭州乃至浙江制造業的根基和靈魂在臨安,這些企業間的互動性很強,今后彼此間的合作也會很多。”
杭州市市長蔡奇日前調研臨安時對臨安經濟開發區的產業格局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杭州工業的未來主要看江東和臨安,杭州市屬工業的未來就在臨安。浙江省省長呂祖善不久前視察臨安經濟開發區時,更是不吝溢美之詞:“浙江的機械制造一半在臨安!”
宜業更要宜居,大配套建設工業新城
每每上下班時間,忙碌穿梭于開發區的16輛杭叉職工大巴,在向世人炫示著落戶開發區的大企業大氣象的同時,也坦示著宜業的青山湖尚未迎來宜居時代的短板。
黃國林向記者透露,為讓更多落戶青山的企業員工結束兩地奔波之苦,開發區和青山湖街道已于今年年初啟動了實施“三個五”工程。即圍繞構建“魅力、實力、潛力、合力、活力”的“五個力”新城區工作目標,強化“大做地、大配套、大招商、大產出、大改革”的“五個大”工作舉措,落實“五個一”市政工程,即“建設1個大型居住區、完成10億元投入、建設10公里道路、拆遷1000戶民房、征用10000畝土地”。
未來五年,街道和開發區將先后注資50億元,對城市功能完成基本配套,具體包括建設醫院、中小學、酒店、商場、超市、農貿市場、航運貨運碼頭、垃圾中轉站、公廁、停車場、大型居住區、特色商業街、客運站、文化中心、城市監控和房地產等市政項目,以高標準建設“青山湖科創新城”,為青山湖營筑優質的宜居環境。
大配套不僅要硬件配套,還需要人性化關懷與服務。青山湖街道辦事處主任帥建筑告訴記者,今年街道、開發區將結合時下的經濟大背景,在企業中深入開展“十送十問十幫”送溫暖活動。將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調結構、保增長的扶持政策,支撐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同時開展政銀企懇談會,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發揮青山人力資源分市場作用,加強校企和人力資源輸出地的合作,強化技能培訓,促進轉崗就業。
帥建筑說,街道還將籌資400萬元建立青山大病醫療救助體系,完善開發區獎學金制度,妥善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難問題。建立“百姓檔案”,提升人力資源綜合管理能力。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強化考核機制,轉變機關作風,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杭機、杭叉員工住宅樓,早日為企業員工提供居住保障。
2009年6月27日,海南。在一片掌聲中,臨安經濟開發區捧得了“中國十大最佳投資環境開發區”的盛譽。這是繼2006、2007年連續兩屆榮膺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之后,臨安經濟開發區首次獲得的最具份量的“國字號”盛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份授自中國南海的盛譽,將帶著杭州裝備制造業的殷殷期望,在杭州西郊滋養出杭州市屬工業的一方新藍海。
2025-01-24 09:53
2025-01-24 09:51
2025-01-24 09:46
2025-01-24 09:17
2025-01-22 09:19
2025-01-22 09:16
2025-01-20 09:05
2025-01-16 11:09
2025-01-16 11:01
2025-01-16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