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燃機工業的面前有一道叫做“高壓共軌”的“窄門”。整整50年前,這項被稱作“內燃機工業革命”的技術在瑞士誕生。45年之后,...
中國內燃機工業的面前有一道叫做“高壓共軌”的“窄門”。
整整50年前,這項被稱作“內燃機工業革命”的技術在
瑞士誕生。45年之后,被視為“拯救我國高壓共軌技術唯一希望”的中國一汽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以下簡稱為“無油所”)宣布,研制成功我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柴油機高壓共軌燃油系統。也是在那一年,位于我國遼寧一個叫做“新風”的民營企業開始從
德國利勃海爾引進這項技術,并在不久前實現量產。
7月16日,遼寧新風企業集團有限
公司(以下簡稱“新風集團”)40萬套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投產。隨著近幾年無油所在這一領域“意外”地銷聲匿跡,新風集團成為我國目前唯一能夠批量生產這一系統的“星星之火”。
50年間,高壓共軌技術歷經多次更新和換代。同時,中國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重卡市場,也是全球生產柴油機的第一大國。但時至今日,高壓共軌的尖端技術依然牢牢掌握在三個國家的四大公司(德國的BOSCH公司、
美國的DELPHI公司、
日本的DENSO公司、德國的SIEMENS公司)手中。它們在中國或建立生產基地或成立市場開發中心,并且無一例外地制定嚴格的技術保密政策,以期在中國市場長久保持技術上的壟斷和優勢地位。
新風的“突圍”能否在跨國公司林立的版圖中殺出一條血路?會否也落得當年“威孚被俘”的下場?或是如同無油所攻克難題后卻不能將其批量推向市場而最終成為一個象征被束置高閣?這些疑問還是只能留給時間。
曾經的輝煌
我國的油泵油嘴工業曾經輝煌一時。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時期,以蘇聯援建的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為里程碑,我國的柴油機工業及其配套的油泵油嘴工業初步建立。在機械式噴油系統時代,我國首先是通過一系列的仿制來實現技術上的起步,主要引進對象就是蘇聯。
在20世紀60年代,仿制大大提升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水平,甚至一些產品以及在此基礎上改進的加強泵迄今依然還在一些農業機械中使用。當時機械工業部下屬的油泵油嘴企業共有10家,包括無錫、北京、南京、錦江、漢江、湖北、山東、大連8家專業油泵油嘴廠,以及上海柴油機廠和洛陽拖拉機廠附屬的油泵油嘴分廠,曾形成一個“8+2”的產業格局。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特別是實行的載貨車“汽油改柴油”政策,促進了柴油機工業的快速發展,這直接拉動了油泵油嘴工業的快速膨脹。大約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油泵油嘴企業在數量上達到了一個頂峰,企業數量達到200家。在那個時期,油泵油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業內企業家家盈利。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油泵油嘴行業在之后的10多年出現了激烈的動蕩和分化。雖然企業數量銳減,但逐步向集中發展,其中前10名企業的產量占到行業總產量的80%。同時根據資料記載,當時的油泵油嘴工業仍有不錯的業績。其中2003年全行業共生產多缸噴油泵197.3萬臺,全年銷售收入41.9億元。
從總體上看,在機械式噴油系統時代,中國的油泵油嘴工業發展相對順利。在歐Ⅱ排放標準及以下的產品領域,雖然跨國公司也陸續登陸中國,甚至在中國投資建廠,但單就柴油機的油泵油嘴這一領域而言,跨國公司并沒有取得明顯的競爭優勢。
然而,柴油機燃油噴射系統從機械式到電子控制跳躍式的技術革命,迅速威脅到中國油泵油嘴工業的生存。同時,中國企業和技術引進對象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導致過去可以比較容易通過模仿或購買技術許可證來引進技術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當外國企業的
電控柴油噴射技術已經開始普及并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所有的中國企業都還只能生產機械式的油泵油嘴。下面的數據記錄了當時的一切:2004年中國生產了151萬輛載重卡車,其中使用柴油
發動機的載重卡車和大客車共141.9萬輛。但是,滿足這樣一個巨大規模市場的中國柴油發動機工業卻將不得不全部依賴外國企業所控制的燃油噴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