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秘書長 張潔
我國工業車輛行業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成長迅速,步入了“黃金發展期”, 發展環境顯著改善、 生產規模增長迅猛、產品類型出現初步變化、產品穩定性明顯提高、服務質量逐步改善。10年間 銷量由2001年的25,603臺猛增到2010年的232,409臺,實現了產銷量上的巨大飛躍。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創造了全年銷售232,409臺、國內銷售193,531臺的歷史最高記錄,而且中國市場銷售量已超過了世界總銷售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工業車輛制造和銷售大國,尤其是2009年以后,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車輛生產國和銷售市場,國際地位迅速提高。
根據“十一五”期間行業發展狀況,可總結如下:
(一).行業增速明顯、國內市場發展好于預期、出口取得豐碩成果
五年來,中國工業車輛行業除了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都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整體而言,2010年銷售量232,409臺是2005年78,709臺的3倍,5年年平均增長率為25%。
國內市場受益于國家快速、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06年、07年增長速度均超過25%,而08年、09年全球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日本等國家都有超過50%的下跌,而中國市場維持在07年的水平, 2010年在沉默了兩年后,市場終于爆發,全年實現了68.34%的高增長,遠遠超出預期,國內市場占世界和亞洲總銷量的比重越來越高。
“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車輛產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在滿足國內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的同時,在產品出口方面近年來也取得了豐碩成果。2004年到2007年我國機動工業車輛出口年增長均超過60%, 08年、09年由于金融危機影響,主要出口國歐美等國家經濟受創,世界總訂單量大幅減少,使得出口在連續多年高增長后出現大幅下滑,尤其是09年,世界經濟恢復緩慢,使得出口量降至06年的水平。2010年在發展中國家需求增長、發達國家經濟逐步恢復的形勢下,我國工業車輛出口量得到恢復,回到金融危機前2007年的水平。十年來我國機動工業車輛產品出口由 2000 年的不足 2500 臺,增至 2010年的近 5 萬臺,增長將近20倍。2010年出口量是2005年16,462臺的2.86倍。主要出口廠家達到 30 余家,出口國家達到176個。出口的高速增長來源于中國產品的高性價比和產品性能、質量的提升、國內企業越來越強的走出去的信心和開拓市場的努力。
(二).國內外企業紛紛進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目前,國內從事工業車輛的內資企業超過100家,外資也有超過18家企業已進入中國建廠和設立銷售公司。在過去的5年,由于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國外行業巨頭和國內有實力的工程機械企業、汽車企業等的紛紛加入。他們在技術研發、創新、資金投入、生產設備、規模上具備較好實力,這些企業的加入,一方面使得競爭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加速了行業內企業改變發展模式、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進程。
(三).產品結構逐步拓寬,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工業車輛整體發展較快的五年,其中非機動工業車輛逐步取得世界80%的制造份額,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機動工業車輛在以往較少企業生產的大噸位叉車、港口設備、電動叉車、倉儲叉車這幾個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加入研發和生產。國內部分大中型工業車輛生產企業更是在原有產品基礎上,開拓技術含量高、國產空缺的產品,并且產品等級由原來占據的低端市場,已經成功進入中端市場。中國自主品牌建設五年間取得顯著成效,2010年機動工業車輛銷量中自主品牌車銷量已占總量的85%,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不斷提高。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優勢企業不斷壯大,已有四家企業進入世界制造商排名前二十。
(四).主機和配套在部分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企業已成為創新主體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戰略引導下,我國工業車輛行業內企業對技術創新和技術儲備越來越重視,大型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逐年增加,新產品不斷涌現,重視新技術新工藝應用,企業申請專利數量明顯增加,行業標準也在向世界標準靠攏。部分專用配套件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正在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五).內資企業中端市場占有率提高,外資在高端仍占據絕對優勢
近年來,內資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并且在技術、質量、管理、服務等方面取得明顯進步,外資企業在我國占據中、高端市場的局面有所改變,國內企業成功進軍中端市場。同時,鑒于中國國情對工業車輛的實際需求情況,國際知名品牌也在采取各種方式來提高市場占有率,有的推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產品,有的收購國內叉車企業進行產品類型的補充。
“十一五”期間行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我國工業車輛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增長速度過快,加劇了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
前幾年行業增長速度過快,無形中鼓勵了投資熱情,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對中低端產品需求量占比巨大,造成行業內企業開發產品方向、技術水平、銷售對象趨于一致,大多數企業靠大路貨低價位競爭,這勢必造成重復建設和國內外市場的同質化競爭。
(二).技術進步與產量發展不同步,結構調整和升級還需進一步加強
目前,內燃叉車仍然是我國機動工業車輛的主要產品,中國市場內燃叉車占到了世界總量的45%,亞洲總量的72%。我國電動工業車輛在總銷量中所占比例不到全部工業車輛的20%,與歐盟超過75%,美國、日本超過53%的比例相比,差距甚遠。另外,整車產品結構依舊不合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高端產品依然需要進口。
(三).產量大、銷量大,但是綜合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行業內企業市場競爭方法單調,片面追求發展規模和速度,品牌建設、技術創新能力、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學習和提高。
(四). 企業重主機輕配件,核心技術缺失制約行業健康發展
主機的發展離不開基礎配套件,多年來配套件尤其是關鍵配套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關鍵技術水平相對落后,過于依賴進口。業內和后進入行業內的企業更愿意加入主機生產行列,使得零部件產業發展滯后。近年來在傳統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雖然形成一定配套規模,結構件也取得良好發展,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別是電氣元件、液壓元件、動力部件的性能和使用可靠性還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
2025-07-03 09:49
2025-07-03 09:47
2025-07-03 09:47
2025-07-03 09:45
2025-07-03 09:45
2025-07-02 11:32
2025-07-02 09:24
2025-07-02 09:23
2025-07-02 09:22
2025-07-02 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