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飛躍,對一拖的發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功效。
在被一拖視為“傳統市場、重點市場、示范市場、高端市場”的東北地區,一直是國內外頂尖農機企業競爭的大舞臺,海外兵團都不遺余力地將自己最先進的產品投入這個巨大的市場。
憑著雄厚的技術實力,中國一拖在黑龍江省今年大型拖拉機招標中,一次中標120多臺,使一拖成為惟一一個為大型農機合作社提供200馬力以上拖拉機的國內企業。
柴油機中堅力量煥新光
眾所周知,柴油機是拖拉機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柴油機,也是一拖的傳統核心業務。
據估計,在中國大功率拖拉機領域,“東方紅”柴油機的占有率能達到60%以上。
一拖人對如此成就的取得并不驚嘆。原因就在于,從“七五”開始到現在,他們對于柴
油機的投資就沒停止過。2002年,一拖就著手
電控柴油機的研發,其目的在于提高柴油機的動力性、經濟性和排放水平。
電控柴油機的研發沒有捷徑,只能用“笨方法”,就是通過做大量的試驗,檢測和記錄不同機型在不同負荷、不同轉速下的表現。在掌握了大量試驗數據的基礎之上,不斷改進設計,用科學數據來優化柴油機的性能。
目前,一拖已經在電控柴油機的研發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就在11月底,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重型柴油機生產線即可投產。
農機具抓大放小為用戶
在今年的農機展上,大型、高效、復合農機具是出現在一拖展臺上的另一個主角。
發展農機具,是一拖以用戶為導向發展的必然選擇。
出身于農家的趙剡水對于農機具的作用深有感觸:用戶花費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購買的拖拉機,如果沒有機具,就僅僅是一個移動動力而已。
他強調,不要小看農機具的作用,農業機械化簡單說來就是由機械來代替人進行農業生產,只有配上機具成為機組的時候,機組才能真正替代人挖土、開溝、播種、收獲,才能實現拖拉機的最大使用價值。
雖然國內很多企業都在著手農機具研發,但是綜觀這幾年的發展,國內企業除了產品技術的劣勢以外,在材料和工藝上差距也是非常明顯的。
對于大型、高效、復合農機具的開發,一拖沒有單打獨斗,而是要走一條“對外開放、合作開發”的新道路。
一是直接的配套產品,由具備足夠資格的廠商直接為一拖提供產品;二是OEM,通過各種并購和深度合作,生產“一拖”
品牌的農機具;三是自主研發和生產特種、大型、專用的農機具。
趙剡水形象地把這種戰略比喻為“抓大放小”。
回到技術的原點
眾聲喧嘩之后,一切必將回歸原點。回歸技術,依靠技術來提升企業競爭力,這才是一拖真正的返璞歸真之路。
幾十年來,曾經輝煌、曾經沉寂,作為中國農機工業的“黃埔軍校”,一拖對中國農機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它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也為后起之秀的新銳農機企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一位農機行業的資深專家認為,如果沒有一拖的堅持,就算農機行業好,也好不到現在這種“百花齊放”的程度,因為一拖積累了技術,消化了技術,并且通過市場,溢出了技術,帶動了整個農機行業的技術升級。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以技術之燈而求索,這句話用在充滿信心的一拖人身上并不為過,對未來、對來自于國內外的競爭,一拖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