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無不將發展對外投資作為提升本國產業結構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從國際經驗來看,任何一個國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需要在參與全球經濟大循環中加快結構轉型。只有開拓和分享全球大市場機遇,才能從中獲取分工收益,增加國民收入,最終轉化為對國內最終消費的帶動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我國實現工業化所倚重的資源和環境也無法靠自身來承載,必須通過國際交換解決資源能源短缺的問題。這些經濟發展中的客觀現實與制約因素,決定了我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離不開外部市場的支撐。
伴隨著中國企業整體實力的明顯提高,中國對外投資自2002年以來進入快速發展期。統計顯示, 2003—2010年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年均增長7%以上。目前中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 3萬多家,對外投資遍及世界 160多個國家。雖然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重創,但這次金融危機同時也帶來世界經濟調整。從危機中尋求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既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戰略和任務,同時也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面對全球整合和開發資源,主動謀求中國經濟在國際產業布局中由低端向高端逐漸轉移、提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一個良機。
“走出去”的機遇
1.“走出去”的主體優勢和產業優勢逐步顯現。
企業規模是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規模明顯增強,經濟實力持續提升。中國企業在世界企業 500強中的比重繼續攀升,共有43家公司入圍 2009世界企業 500強,收入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等績效指標也首次超過美國。這既顯示出中國企業所具有的強于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大企業的抗擊金融危機風險的能力,同時也表明中國企業的規模和贏利能力進一步增強,已經具備和世界跨國集團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直接競爭的實力。與此同時,經過國內市場的充分競爭以及對外貿易的長期高速增長,中國很多傳統制造業如紡織、家電、冶煉、化工、中低端電子、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相對于那些正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升期、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言,具有明顯的產業比較優勢。
2.龐大的外匯儲備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強大的金融保障。
巨額外匯儲備提高了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同時也為支持和加快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擴張和收購提供了強大的金融保障。一方面,雄厚的外匯儲備不僅使得政府對企業的用匯審批變得更為寬松,企業也由此可以更為自由地使用海外投資產生的利潤,這對于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極為有利;另一方面,中國利用外匯儲備除購買美國國債和進行流動性資產投資以外,還可將一部分外匯儲備用于海外礦產資源投資與企業并購,這已成為中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構成中國外匯儲備通過多樣化經營、拓展投資領域和規避金融風險的重要途徑。
3.歐債危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以往“走出去”的歷史中,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進程并不順利。在諸多失敗的教訓中,政治性阻力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遇阻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國家的流動性嚴重不足,為刺激經濟復蘇,政府紛紛制定更為寬松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例如,提高或消除外國直接投資的上限,簡化審批程序,對外國公司降低稅率,改善投資者獲得資金的條件和投資便利等。因此,中國企業此時的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能夠提供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投資普遍容易為東道國所接受。正是這種金融危機之后的否極泰來,使得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海外監管和審查得以放松,進行海外并購的政治障礙也隨之減少。特別是與美國在歐洲的投資相比,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微不足道,中國的投資有助于東道國創造就業機會,因而是一種“雙贏”。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
2025-05-15 19:02
2025-05-12 08:39
2025-05-12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