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風靡全球,也曾讓國人為之驕傲自豪。但是,后來國人卻不再為此驕傲,因為中國制造所代表的僅僅是世界加工廠的代名詞,而非富有含金量的自主科技創新,真正走出國門的純種中國制造少之又少,很多只是國外產品的出口轉內銷再轉出口而已。
2012,由《南方周末》報社和中國制造網發起的“中國制造之美”評比活動已經落下帷幕,評選的最終目的是發動和聯合一大批相關的機構和組織,共同促進中小企業的升級轉型,在國際經濟大環境走低的背景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機會。發現中國制造之美,定義中國制造價值。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紀委、監察部駐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紀檢組長郭汝斌先生在10月18中國廣州《變革與出路——中國制造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12中國制造之美評選頒獎盛典》的頒獎現場中所指出的:“中國制造之美“美”的含義,不僅局限在“外觀好看”,更重要的是“好用”。“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地位提升、所代表中國工業形象的強大,也是一種“美”的體現?!?BR> 卓一叉車這次有幸也被主辦方關注到了,并最終獲得了“中國制造——新銳之美”獎,我想這個獎杯并非是一個單純的肯定或獎勵,這“中國制造”的獎杯上挺直的更是民族的脊梁,蘊含著民族的希望。卓一叉車這幾年來,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理念,始終堅持不懈的在走中國自主創新之路,始終將堅持打造民族品牌作為企業使命。
中國的工業品行業一直以來到處充斥著殘酷的價格競爭的味道,低價格、同質化是整個行業的標簽,缺乏有序的市場規范和真正的科研投入,盲目的以量求占有、以產能搞擴張、以價格殺市場。縱觀國內制造企業這些年來的市場戰,始終是聚集在低端的下游市場,而無法進入高端市場,而那部分具有溢價能力的市場始終被國外幾個高端品牌牢牢的占據著。
10月18號同天,在山東德州舉辦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第五次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2年年會”上,CITA會長陸大明也強調,中國工業車輛企業應該向歐美企業學習,學習他們產品的獨立、獨特和非同質化之路。摒棄短期利益,為企業的長久發展沉淀技術。臺勵福機器設備(青島)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溪文也表示,臺勵福在大陸已經扎根若干年,對于我們來說,我個人認為我們一味的去追求產品的價格,去打價格戰,那么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利潤去開發新的產品,去研究新技術。因此,落后以及對整個產業的損壞則是必然的,也是對原材料的浪費。
會議如同以往一樣繼續呼吁行業內少做低價競爭,多做溢價競爭。我們也一直在講品牌溢價,工業品行業在未來的競爭中也必然會逐漸洗牌,那種單純以價格取勝的企業最終必將會被逐步淘汰,而采取品牌經營,以提高品牌溢價獲取更多的利潤的方式才是中國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戰略轉變。那么,品牌如何才能溢價呢?應當包含以下幾點:第一,產品稀缺性—非同質化;2、技術-誰掌握領先技術誰擁有定價權;3、功能-人們總是為了某種功能高額埋單;4、品質-無懈可擊的品質讓人稱羨;5、服務-卓越的服務帶來高額回報;6、品牌-名牌總是讓人更愿意掏腰包。
2025-05-06 10:45
2025-05-06 10:45
2025-05-06 10:44
2025-05-06 10:43
2025-05-06 10:41
2025-05-06 10:40
2025-05-06 10:39
2025-05-06 10:38
2025-05-06 10:35
2025-05-06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