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先生是北京一家中小企業負責人,他的企業同很多中小企業一樣依賴于某大型企業的供應鏈生存。“現在的環境不太好,比我們大得多的企業都不能保證供應穩定,同時,各方面成本都在不斷上漲,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供應鏈融資可能并不合適。”
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經歷了過去數年的高速發展期,各銀行紛紛推出相應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然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仍然發現在使用供應鏈金融時“困難重重”。上述企業的情況是否是個別情況?供應鏈金融在過去一年中呈現了怎樣的發展態勢?5月27日,平安銀行等機構發布了2012年中國供應鏈管理調查報告,總結2012年中國供應鏈管理的“六大發現”,并回答了上述問題。
供應鏈管理水平差距明顯
2012年4月至9月間,平安銀行、北京中物聯物流規劃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供應鏈整合與創新服務研究所及精確市場研究集團等機構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首席顧問丁俊發、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金碚和供應鏈運營與服務領域權威學者趙先德倡議與指導下,共同發起了“2012年中國供應鏈管理(金融)調查”活動。
經過對800多家企業的調查后,上述機構得出了我國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六大發現”:
一、有95%的受訪企業認為成本是非常重要(47%)或比較重要(48%)的考慮因素。大型企業的競爭壓力和成本壓力較中小企業明顯。
二、面對資金壓力,企業目前融資方式主要還是以信用借款為主,然后是擔保借款和供應鏈融資。三類融資方式的獲取渠道仍以銀行為主,民間個人和機構方式獲取融資占有一定比例,但遠非主流,而通過物流公司和網絡平臺等方式獲取融資的比例更微小。
三、供應穩定成為關鍵因素。由生產所需原料、零部件斷貨,不能足額供貨,不能按時供貨等原因引起的供貨風險成為影響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最主要風險。
四、供應鏈可視化程度較低。調查顯示,只有46%的受訪企業采用了ERP(企業資源計劃)或核心業務系統支持供應鏈管理流程。
五、調查發現,我國企業物流外包程度高達八成。有近82%的企業將該部分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有7%的公司選擇了無外包,從側面說明,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已達到一定水平。
六、阻礙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中,體制性因素是首因。這其中包括企業高層對供應鏈管理的認知度和重視度、供應鏈管理組織的設置、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及專項資金的投入。
全面提升是供應鏈發展的要求
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無論在供應鏈管理組織、人才培養,還是供應鏈的可視化、風險管理及供應鏈金融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需要在供應鏈管理層面進一步全面提升。
供應鏈管理涉及企業內部采購、銷售、財務、物流等多個職能部門,同時協同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客戶的決策與流程也跨越了企業的產權邊界。如此復雜而重要的管理活動,需要頂層設計和管控。
供應鏈管理人才缺失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和供應鏈金融,進一步擴大了供應鏈管理的人才缺口。供應鏈管理這一新興應用學科的人才培養,需要進行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印證。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2 14:24
2025-04-01 10:46
2025-04-01 09:30
2025-03-29 08:40
2025-03-23 08:32
2025-03-18 13:57
2025-03-13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