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成性。即通過技術集成達到服務功能集成。如:機械產品服務系統技術將實物產品和服務集成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解決方案銷售給客戶,以滿足客戶特殊需求。又如:產品售后服務集成技術包括設備運行、維修、產品再循環使用等服務技術的集成。
(3)戰略性。機械產品用戶的需求已擴大到戰略咨詢領域。如:機械設備系統資產與壽命評估技術,用戶企業往往將這項評估作為制定發展戰略或經營策略的依據,或者在資產重組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服務由局域擴展到全球,由離線展轉向在線,由被動轉向主動。
3、我國機械工業的存在問題
3.1、問題的表象
(1)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端裝備制造呈現失守困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技術和產品少,大型民用飛機、深水海洋石油裝備、90%的高檔數控機床、95%的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和工廠自動控制系統、70%的儀器依賴進口。2009 年裝備制造業進口總額高達1800 億美元,絕大多數是高端產品與核心關鍵基礎件。海洋工程裝備,航空發動機和飛機機載設備、高檔數控機床等高端主機和成套設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乃至原材料大多依賴進口。大型工程機械高壓液壓件全部進口。核電機組設備投資1/4 的泵閥依賴進口。
(2)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緩慢,價值鏈的高端缺位。提供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承包的整體解決方案、遠程診斷維護、回收再制造、租賃等服務業未能培育,大多數企業服務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主要業務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
3.2、直接原因
(1)政府倡導創新的策略有偏差、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追求短平快。
(2)企業在引進、仿造、組裝、合資、收購上面做足了表面文章。對資本、樣機、裝備、表面技術實行的多層次引進;對各國、各公司實行的多頭引進;同行之間多對多、多對一重復引進;獨家多輪引進、不斷引進。精力都用在整機表面上,核心、基礎和關鍵零部件直接進口。不少“高新技術產業”是國外企業在國內的加工組裝業,根本沒有自主核心技術。
4、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展望
十年左右變機械工業大國為強國: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第一位;超過一半的工業總產值國際競爭力處世界前三位;擁有一批進入世界500強的國際化大企業集團;擁有一批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處世界前列的裝備制造基地。
4.1、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1)服務型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現代制造服務。發展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承包、設備租賃、遠程診斷服務、回收再制造等;
(2)智能制造:信息技術與機械技術深度融合,提高裝備的功能和性能;
(3)綠色制造:推行節能減排與綠色制造,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
4.2、夯實產業基礎
加強大型鑄鍛件和關鍵基礎零部件等共性技術攻關。專項研究產業化試制,提高高端產品成品率。
針對鑄、鍛、焊、熱處理表面處理,高速超高速切削、磨削等基礎制造工藝,在產業集聚區和中心城市建設區域性工藝中心,實現低排放、低能耗、專業化的集約發展。
4.3 大力培育新興產業
新興產業的特征為:技術先進性,國內已有相當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市場空間大,對裝備制造業和國民經濟能起到支撐作用;處于產業成長初期,成長潛力大;能源、資源的供給有保障。重點圍繞新能源發電設備、智能電網及其設備、高速鐵路設備、海洋工程設備、儀器儀表及物聯網設備、節能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設備等方面,加快培育和發展的進程。
4.4、做強做大優勢產業
加大創新投入、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重點圍繞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煤炭綜采設備、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施工機械、農業機械、起重機械等已具有產業競爭優勢的產業。
4.5、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加速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超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冶金成套裝備、大型石化和石油鉆采裝備等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的自主研發。
完善裝備自主創新體系,建立健全裝備制造領域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建設,支持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建立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并與研究院和高等學校建立持續的戰略合作關系,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5、八點政策建議:
(1)政府各部門按路線圖制定規劃;
(2)八大科技問題進入國家各級各類科技計劃立項;
(3)行業重大共性技術組織國家隊伍,以公益性機構的機制運行,以技術轉移為考核;
(4)堅持落實企業發展研發投入150%抵扣稅政策;
(5)設立三基(基礎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基礎材料)專項,突破瓶頸技術;
(6)推進特色化集聚區域建設,構筑區域性科技服務平臺,研發、技術服務、人才培訓、質量檢測、會展營銷、金融服務;
(7)加強風投,支持創新性中小企業融資發展;
(8)技術人才、技能人才、行政人才的培養。
主講人物介紹:馮培恩,1965年同濟大學機電系工程機械專業本科畢業,1981-1986在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做訪問學者,1985年獲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886年起擔任浙江大學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2005任浙江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副院長,1999-2005創辦并兼任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院長,2006年創辦并兼任浙江大學臺州研究院院長至今。現還兼任聯邦德國工程師協會會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理事長,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暨挖掘機械分會理事長,國際機器與機構理論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德合作《工程設計學報》主編,《機械設計》編委會主任、《中國工程機械學報》和《起重運輸機械》編委會副主任等職。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