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經濟時報》刊登“企業家視角下的經濟大勢”專版,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德進《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關鍵在科技進步》一文被收錄在內。以下是報道全文:
編者按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平穩,但也面臨多年未有的錯綜復雜局面。全球經濟復蘇艱難,仍然不提供“增長紅利”;國內經濟發展中的“兩難”問題增多,進入“結構性減速”階段。在此大背景下,產業結構雖經多年調整,至今成效不大,能源、資源等很多行業供大于求,面臨產能過剩,價格下行,企業經營環境嚴峻,困難加大。這些引起了企業家哪些思考?
對此,本報推出“企業家視角下的經濟大勢”大型調查特刊,約請近百位企業負責人,就當前宏觀經濟走勢、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經濟增長新動力、經濟運行的亮點等問題發表看法。今日選登78位具有代表性的國企、民企、股份制企業、上市公司等類型企業負責人的觀點,希望這些來自企業家的對當前中國經濟的觀察分析,能為相關決策機構出臺政策提供參考。
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關鍵在科技進步
張德進 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一是巨大的市場容量和潛力。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擁有13億人口和最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當中,新的消費和投資增長點在不斷地挖掘和替代,中國巨大的市場無疑仍是中國經濟的最大亮點。二是經濟高速增長所積累形成的各方面的良好基礎。改革開放驅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不斷積累并夯實了支撐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各方面基礎,并形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三是各方面能力的快速提升。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不斷融合,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能力和企業微觀技術創新及管理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了環境、資源等約束條件達到極限,甚至已經透支,出現了一系列不可持續的深層次問題,甚至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和意識形態問題。如何解決這些發展所帶來的環境資源等約束條件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問題,將成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堅持科技創新,推進管理創新。中國的經濟總量盡管已經很大,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仍有巨大潛力,如果說技術創新是驅動力,那么管理創新和進步就是基礎和保障,先進的管理方法、工具和理念的學習應用和實踐將成為我國政府和企業努力改善的方向。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是產業升級、結構調整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加快我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關鍵在于科技進步。而當前國家技術創新體系與企業技術進步要求銜接存在不對位、不匹配的現象,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模式效果不佳,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進程較慢,這將阻礙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影響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推進。
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國家應保持適度而非高速的宏觀經濟形勢,避免過多行政干預和經濟刺激,堅決避免地方政府公司化運作和經營的趨勢和做法,打造服務型政府,引導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有利于兼并重組的市場環境和政策保障。
企業創新面臨的最大問題,一是國家創新體系要與市場的需求、企業的發展有效銜接;二是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增強科技人員和科技型企業創新活力和動力;三是建立健全法制環境,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侵權打擊力度。
2023-12-29 12:06
2023-12-29 11:05
2023-12-29 09:33
2023-12-29 09:30
2023-12-29 09:28
2023-12-29 09:27
2023-12-29 09:25
2023-12-29 09:25
2023-12-29 09:23
2023-12-28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