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道,這是一個充滿疑惑的年代。七年前,一場金融危機讓全球經濟產出陷入停滯狀態。七年后,經濟學家仍未能就“經濟復蘇為何如此疲軟無力”達成共識,更別說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了。
10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在經濟前景半年度報告中,IMF寫道,“重返強勁且同步全球增長的前景,仍難以捉摸。”根據該機構發布的預測數據,全球經濟2015年將增長3.1%,比2014年低0.3個百分點,比2015年7月的預測值低0.2個百分點。此外,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前景依然不均衡。
很明顯,這是自2009年“大衰退”以來糟糕的表現,而這種趨勢是在朝錯誤的方向前進。一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們預計,2015年經濟將增長3.8%。現在,他們認為2016年經濟會增長3.6%。就在7月份,他們還預計,2016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8%。接受彭博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2016年全球經濟僅會增長3.4%。
的確,全球經濟前景究竟如何,是個令人費解的問題。
隨著2016年的臨近,投資者正面臨一個經濟板塊發生迅速轉移的世界。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正在朝與對方相反的方向前進:前者收緊量化寬松,后者要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與此同時,中國和日本的央行正在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在發達經濟體之外的其他國家,增長放緩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包括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過去信貸快速增長帶來的影響,以及政治動蕩。當然,存在多重問題的國家情況最糟,部分還在承受通脹加劇的折磨。
美聯儲暗示加息,被認為是美國經濟起飛的跡象。但是,沒有幾個人為此歡呼。
目前,圍繞全球政策展開的爭論,可謂亂哄哄一片,其中兩種觀點占據主導地位。第一種更為正統,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全球經濟正處于長久的“債務危機后的宿醉”,應少實施貨幣刺激,多關注對抗通貨緊縮。第二種則較更為黯淡,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們正步入全球經濟中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在那里通脹和失業率不再是過去的樣子,人口老齡化成為經濟產出的永久阻礙,而且發達國家央行高達7萬多億美元的量化寬松未能消除通縮擔憂。
在美國,美聯儲主席耶倫聲稱,該國通脹正走在達到目標值(2%)的道路上。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相信她的話。IMF預計,2016年歐元區、美國和日本的通脹率都將在1%左右,甚至更低水平。
這些都說明央行的刺激舉措不像原計劃的那么有用。
2025-06-01 18:37
2025-05-31 19:52
2025-05-31 19:49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