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明3歲跟隨父母來到柳州,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都在柳工子弟學校就讀。“在過去的60年中,57年與柳工緊密相連,40年為柳工工作。柳工養育了我,我的喜怒哀樂都與柳工息息相關。”作為第二代柳工人,他傳承老一代柳工人的精神,務實、勤奮是他給人的深刻印象。他說:“在企業要扎扎實實地做事情,不能說大話,況且我去任職的地方都是別人不愿去的,更要務實地工作。”
從陳建明的履歷表中獲悉,他曾擔任過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柳工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廠長……每每受命于危難之時,卻總能在短時間內扭轉乾坤,人們戲稱他是柳工“救火隊隊長”。
陳建明
比農民還賣力 比病魔更頑強
1973年,陳建明到柳州市沙塘鎮插隊。陳建明插隊期間干活特別賣力,工分排行全隊第二。插隊不到半年,他就被農民推選為隊委,代表知識青年。兩年后,他和另一人成為同期插隊第一批返城的知識青年。他的同事楊廣仁說:“聽說他干活比農民還賣力,所有活都會干。”
1975年底,陳建明到柳工工作,在三機加車間當學徒工,并很快出師。那時候,柳工第二屆721工人大學在招生,工作不足兩年的他,被破格錄取。他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他說:“當時是拼盡全力地學習,不管眼下用得到還是用不到的知識,都認真學。”通過學習,他在識圖、工藝學等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陳建明常說自己沒有正兒八經上過大學,能力不夠,但在同事眼里,他的思維觀念卻異于常人:“他做事務實,有的放矢,胸懷遠見,學習能力和決策能力強,睿智且直爽。”
陳建明聰慧過人,老天卻愛開玩笑,讓他命途多舛,歷盡坎坷。1991年,陳建明患了一種罕見的內分泌方面的疾病。在治療過程中,他的體重在4個月內從160斤上升為206斤,外貌、體型發生了巨大變化。遇到這種事,誰還愿意出門?但他在長達9年的治療過程中,除住院外,依然堅持上班,面對別人的指指點點,他依舊泰然處之。
醫生告訴陳建明,這種病的治愈率是5%,死亡率是50%。治病的過程是對身體的折磨,對精神的摧殘。他堅持年復一年嚴格地遵照醫囑,按時按量的服藥。良好的心態和頑強的毅力,讓他戰勝了可怕的病魔。醫學專家稱他能治愈,是一個奇跡。
有備而來的“救火救急”
1999年的冬天,柳工領導找陳建明談話,希望他到一個由小工廠改制為公司的單位任總經理,這個公司是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該公司由3個位于不同地點的工廠構成,場地窄小且分散,人員素質偏低,管理難度較大,經營狀況不佳。他心想,第一代柳工人創業時期條件落后,我們的條件比他們好,能夠更好地施展拳腳。于是,他接受了公司的安排,從此“救火救急”成了他的代名詞。不過,“要打有準備之仗”卻是他掛在嘴邊的話。
2002年,一個剛剛由小工廠改制的小公司,豪擲3400萬元,以承債的方式收購了119畝地(含1.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這個小公司不僅沒有龐大的決策、參謀團隊,還囊中羞澀,很多人不看好這樣的“魯莽”行為。但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很有遠見。
經過搬遷和整頓,該公司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除了一如既往地為柳工裝載機生產結構件、管路、油箱等之外,陳建明還開始謀劃生產整機。與相關方合作,先后生產了牽引車、抱罐運輸車、鐵水運輸車等近30多臺整機產品,實現了銷售,并得到了國內相關大型鋼鐵企業的認可。這些產品屬于特殊定制,會做的人不多,利潤非常可觀。
柳工領導看到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的經營狀況快速好轉并有發展壯大的態勢,喜在心頭,決定將ZL50E裝載機委托給該公司進行裝機。該公司對裝機成本進行了嚴格控制,提高了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使銷量翻了一番。柳工又將ZL30E裝載機委托給該公司裝機。幾年間,該公司的銷售收入從3千萬元,發展到4億元。
此間,柳工領導苦惱于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自收購以來經營情況一直不盡如人意。于是,陳建明建議,由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托管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柳工領導同意了,并由陳建明同時任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總經理。2004年,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全面托管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陳建明以“把左邊口袋的錢拿到右邊口袋還是自己的錢”為由,說服公司領導同意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從人力、財力等方面支持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托管第一年,他借助股份公司的力量,與供應商以易貨貿易的方式實現銷量的大幅提升。2007年,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公司董事長曾光安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柳州柳工機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托管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柳工產品序列中可能沒有叉車產品。”他對陳建明的付出,滿懷感激,也給予了肯定。
“暖”心聚力 以情動人
人們都說,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是經理人的滑鐵盧。2007年,陳建明應公司安排,上任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陳建明說:“錦上添花固然好,但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既然不能添花,陳建明就努力把麻布變成錦緞。然而,這個過程并不簡單。
首先,陳建明和其他從柳州來的同事們必須面對窘迫的現實——沒有宿舍,食堂只管午飯。他們用原來的“揚柳大食堂”,堅持每天自己做早餐,減輕駐廠人員的經濟負擔。勤勞的陳建明每天早上6:00準時起床,自愿給十幾個人做早餐,早早熬好一鍋粥,蒸好包子。“在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的3年,都是陳總給我們做早餐,每天如此。”曾跟著陳建明一同在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工作的許文峰說道。陳建明的“溫暖牌”早餐,溫暖了獨在異鄉的同事,將大家緊緊團結在一起,并堅持了下來。
在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員工對從柳州派來的人員非常排斥。一開始,陳建明就發現人員、機構繁冗現象嚴重,便從精簡人員和機構開始整頓。機構降級或取消,人員降職和裁減,這其中的安撫工作就很考驗人。有一名員工原來是分廠副廠長,陳建明以情動人,做通思想工作,讓他甘愿降為班組長,重新拿起焊槍在一線干活。這名員工后來從小班長升為大班長,再升為調度,還憑借真功夫拿到了高級技師證。
然而,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陳建明的政策,為此,他遇到了麻煩。由于長期虧損,員工情緒非常不穩定。有幾名員工不滿公司的安排,便召集親屬,把陳建明堵在辦公室,索要規定之外的補償金。他們不讓陳建明出去,也不讓其他人進來,晚上也輪流派人盯著,不停地跟他說話。為了不激化矛盾,陳建明沒有請保安,依然對他們有禮有節,心平氣和地談判,將心比心說理,不能給的承諾堅決不給。3天后,這些人無趣離開。
化“麻”為“錦” 卸包袱前行
在虧損子公司當總經理最苦的是,即使工資只是在柳州時工資的零頭還發不起!緊張的勞資關系讓他幾近精神崩潰。每到發工資那段時間,他就整夜整夜睜著眼睛睡不著,思考著從哪里變出錢來發給員工們。
為了開源節流,陳建明決定變賣無用的固定資產,供企業周轉。當時有些地方勢力想要低價收購,陳建明頂著被威脅恐嚇的壓力,堅持公開招標,并獲得了高出預期的價錢。其次是割舍沒有特色和利潤的產品,卸“包袱”輕裝上陣。許文峰戲稱:“當時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的攪拌機是5000多元一臺,放到現在,還不如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貴。”陳建明卸掉這些無用的“包袱”,與團隊將目光投向生產混凝土攪拌車等有利可圖的產品,并開發拖泵、攪拌站等產品。通過技術、生產、銷售等團隊的團結努力,借助柳工營銷網絡,產品銷量大增,原來每年只能銷售約50臺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后來每年可銷售近千臺,員工們士氣大增。
許文峰說:“陳總在揚州柳工建設機械有限公司的經歷,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他寫了一首詩來概括陳建明的經歷,其中“千難萬苦風中笑”真實體現了陳建明的不畏艱難的品質,“辛苦歸來眾人念”從側面體現了陳建明的勞苦功高。
接地氣提效益 增福利聚人氣
2010年,陳建明被委派到另一個久不見起色的單位任職——集團公司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任廠長。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有生豬屠宰、農貿市場、冷凍食品存儲和交易等業務,廠子不大,業務卻繁雜。陳建明接手后,就開始盤點“家底”,進行業務整合和優化,關停了一些虧損和沒有發展潛力的業務,把資源和精力集中在冷鏈、屠宰和制藥三大核心業務上。
平日里,陳建明對待員工很隨和,能與員工打成一片,很得大家的尊敬和喜愛。在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屠夫又稱“豬頭仔”,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的屠宰業務需要大量的“豬頭仔”來支撐。因為他們不僅能為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的屠宰服務帶來業務,還能帶來客戶,他們不是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員工,是自由的個體戶,來不來柳州肉類聯合加工廠開展屠宰業務,還得看他們的“心情”。陳建明知道“豬頭仔”喜歡直來直往,便在屠宰場“擺了兩桌”,請“豬頭仔”吃飯。席間,陳建明與“豬頭仔”們有說有笑,幽默隨和的他很快獲得了他們的敬佩,也獲得了信任。兩三年間,該廠利潤節節攀升,人員凝聚力、向心力也不斷提升。陳建明說:“企業的發展要體現在員工切身利益上。”因此,他上調了員工住房公積金的比例。
如今退休的陳建明,卻依然讓人念念不忘,每當大家想起他時,總是滔滔不絕細數關于他的故事。公司有意返聘他這匹“老驥”,但他卻說:“老年生活新的樂趣很多,我要去接受別的新鮮事物了。企業的接班人們很務實,我很放心。”他說自己的退休生活不會寂寞,要釣魚、下棋、打球、培養新的愛好……
2025-06-21 11:09
2025-06-21 11:08
2025-06-21 11:07
2025-06-21 11:06
2025-06-21 11:04
2025-06-21 11:02
2025-06-21 11:01
2025-06-20 09:33
2025-06-20 09:32
2025-06-20 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