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汽車新聞網站Autonews報道,由于機器人不能滿足S級轎車工藝的需求,梅賽德斯·奔馳正在使用工人代替機器人,以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
梅賽德斯承諾在S級轎車上提供包括碳纖維內飾、加熱和冷卻絕緣螺絲(heated and cooled cupholder)以及輪胎氣門嘴四種不同帽蓋等多種服務選項。但現實情況是,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根本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工藝要求。為滿足消費者們多樣化的定制需求,工人的優越性再次凸顯。由于工人的靈活以及便捷性,人類再一次主導了梅賽德斯的生產線。
辛德爾芬根(Sindelfingen)工廠是戴姆勒集團全球制造中心的軸心。梅賽德斯·奔馳生產總監舍費爾 (Markus Schaefer) 在該工廠表示:“按照當今社會的工業化程度以及人類需求的眾多變量,機器人已經不能夠完全處理這些內容了。因此,我們正在節約資金、通過雇傭更多的員工以保證我們的未來。”
辛德爾芬根工廠同時也是戴姆勒集團最大的工廠,長久以來一直享受著自動化的便利。這個工廠生產了頂級車型,比如超豪華S級邁巴赫(Maybach)轎車。但這個有101年歷史的老工廠可不是什么古董生產線。
該工廠具備每天加工1500噸的鋼鐵,年生產40萬輛汽車的能力。因此,更有效率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在這里非常重要。但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生產轎車以及其他大眾產品的加工工藝也在慢慢發生改變。
促使這種變化的一個動因是多樣性的需求。盡管機器人非常可靠、并能夠按照既定程序重復同樣的工作,但機器卻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在提供更多樣的車型、配置更多功能方面,標準化的機器生產力不從心。
借助自動化生產,舍費爾在2005年時曾將一輛汽車的生產時間從61個小時降低到30個小時。但現在他卻表示:“現在的變量太多,機器已無法承擔這部分工作。它們不能協調各種各樣的差異,無法適應各種變化。”
舍費爾補充道,熟練技工重新回到生產線上只需要一周的時間,而當初讓機器人上線、設定程序都花了好幾周時間。在這段停工期,辛德爾芬根工廠的生產將會暫時停止。
機器人耕作
因此同時,三月份銷售的改版梅賽德斯E級也是減少機器使用的成果之一。為適應該車的抬頭顯示技術(向擋風玻璃投放時速、導航等信息),制造商將使用一個可移動、輕量化的小機器或者一名工人代替原先的兩個機器人。
但不可否認,機器人不可能消失,它們將會變得體積更小、更靈活并與工人密切配合,共同參與生產。因此,梅賽德斯將這種工人與一系列小型機器人一同生產的情形叫做“機器人耕作“(robot farming)。
當然,梅賽德斯并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它的競爭對手寶馬以及奧迪也在測試輕量型的傳感器機器人,使它們足夠安全,能與工人一同勞作。這種變化目前正在加速影響汽車行業,而車企的目標是更快更好的適應這個新形勢并超越對手。汽車正在加速變為輪子上的智能手機,而汽車制造商目前正面臨巨大的壓力,讓他們的車型與時俱進,更快得推陳出新。這個頻率變化早已不是原先的七年產品周期了。
汽車制造商需要迎合消費者的差異需求。對梅賽德斯而言,這意味著到2020年前,它需要增加30個車型,其中包括10個全新車型,并未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比如竹木面板內飾、內飾香味以及點亮梅賽德斯那顆標志性小星星等亮點服務。
當下早已不是當初大批量生產的年代,那時的車身通常是黑色,留給客人的基本上是選擇車身顏色的權利。而現在客人要求的是更豐富、更多彩的差異服務。“我們將在更多工人參與工業化進程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動化程度。我們需要靈活應對這些變化,” 舍費爾補充道。
2023-02-15 09:47
2023-02-15 09:38
2023-02-15 09:35
2023-02-15 09:34
2023-02-15 09:33
2023-02-15 09:12
2023-02-14 14:20
2023-02-14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