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防部和聯合參謀部官員分別透露,將重新探討“考慮最壞情況”時“機器能否獨立做出決定使用武器”等問題。有專家指出,上述表態是美為其“自控戰斗機器人”構想解凍的試探之舉,真實目的耐人尋味。
“自控戰斗機器人”的相關概念由美國早年提出,由于種種原因而遭擱置,此番其突然老調重彈,實是多重動因合力所致。
動因一,戰略調整提供契機。歷史上,每次美國國家戰略或軍事戰略的重大調整,都會促發其軍事思想和軍事裝備的重大變革。1953年朝鮮戰爭后,美“新面貌”戰略的提出,促其重點加強核武器力量體系建設和發展,就此拉開美蘇核對抗序幕;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美“抵消戰略”的提出,則掀起了信息技術裝備發展高潮,為最終軍備競賽拖垮蘇聯埋下伏筆;而2014年,美國提出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第三次“抵消戰略”,重點發展具有“改變未來戰局”技術群優勢的裝備,并力圖以此將軍事革命引向深入。就此標準而論,“自控戰斗機器人”堪稱為該戰略量身打造的理想裝備,其廣泛使用必將對未來戰爭形態產生顛覆性影響,而在此領域中已占絕對先發優勢的美國自然要賣力推動。
動因二,技術突破創造條件。新世紀以來,常規軍用機器人迅猛發展并已走入戰場,而“自控戰斗機器人”卻鮮有突破,主要是因長期受制于人工智能技術瓶頸。而近年來,相關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為其長足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目前,機器人除了能夠勝任眾多精確、重復性工作之外,在感知、認知和行為控制等方面也正在加速前行。前不久,AlphaGo大勝人類頂尖圍棋選手引發全球熱議,有人戲稱此役是人類輸棋的一小步,卻是人工智能的一大步,而令人驚嘆的不只在于AlphaGo巨大的知識儲備能力,更在于其深度學習能力。誠然,斷言人工智能時代即將全面到來還為時尚早,但未來十年已被普遍認定是其發展之關鍵階段,因此,美國對“自控戰斗機器人”快馬加鞭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了。
動因三,利益訴求推波助瀾。過去幾年,歐亞大陸形勢風云詭譎,而當慣了“世界警察”的美國卻鮮有實質性軍事舉措,主要原因,一是擔心大規模用兵軍費不堪重負,二是顧慮士兵傷亡及善后難以處理。“自控戰斗機器人”恰恰能很好化解上述尷尬:一方面,據估算,機器人戰士成本只約人的10%,而作戰效力卻數倍于人,超高效費比可解軍費難題;另一方面,機器人上陣,鋼筋鐵骨遠比血肉之軀結實得多,而即便“陣亡”也不涉及任何善后事宜,美軍最“頭疼”的人員傷亡問題就此迎刃而解。可以想象,統帥“自控戰斗機器人”大軍而實現所謂戰爭“零傷亡”的美軍,或許又能橫行天下。
平心而論,賦予“自控戰斗機器人”“殺人”權力,原本因涉及深刻倫理問題而備受爭議,但利欲熏心之下,急著重振雄風的山姆大叔似乎已然顧不上考慮那么多了。
2022-09-13 10:13
2021-10-12 10:11
2021-08-28 10:43
2021-08-28 10:40
2021-08-28 10:33
2021-08-28 08:54
2021-08-28 08:54
2021-08-28 08:48
2021-08-27 10:57
2021-08-26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