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美國加州發生4.7級地震,然而,第一個發布消息的既非本地媒體,也非通訊社,而是一個名叫“quakebot”的機器人。它在接收到美國地質勘探局電腦系統發出的地震數據后,利用《洛杉磯時報》的新聞自動生成系統,迅速將數據輸入事先準備好的新聞模板,僅用3分鐘就寫出了這條消息。整個過程唯一需要人類記者做的,就是認真看一遍機器人寫的稿子,并點擊“發布”。
除此之外,美聯社、雅虎、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傳輸和寬帶通信公司康卡斯特和好事達保險公司等行業巨頭都在使用自動寫作軟件公司“自動見解”(automated insights)開發的平臺,這一平臺能以2000篇文章/秒的速度將財務數據轉化為新聞報道(每500個字的成本約在10美元)。
毋庸置疑,這些故事都是數據驅動的,缺乏文學色彩,所以,現在深度報道和分析領域還是人類記者的天下。不過,“敘事科學”公司預測,由程序寫出來的作品,終有一天會獲得普利策獎;計算機也有望在大約15年內控制90%的新聞。
你可能認為上面這些例子都不能真正算得上是機器人創造的藝術。因為,人類寫出所有程序;人類控制著機器音樂家;機器人并沒有展示出藝術性,因為藝術實際上并非來自它們,真的如此嗎?或許不是。
機器人繪畫
比如,法國藝術家兼科學家帕特里克·特瑞塞特在2014年研發了一款名為“paul-ix”的機器人,它可以自主創作,可手繪還可素描。這位發明家表示:“我開發的系統旨在表現我自己的一部分想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研制出一種可以表達出我的藝術想法的系統,一個會畫畫的系統。”特瑞塞特希望借此證明機器人可以自主創造藝術,也許偉大的藝術家既可以生出來也可以造出來。
迪士尼公司則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研發了名為beachbot的機器人,它有13個獨立“掃把”,還有無線傳輸、慣性測量和激光掃描等功能,通過標桿定位,采取激光測距進行繪畫,將一幅畫輸入beachbot之后,它就可以在沙灘上復制出巨大的圖畫。
谷歌的“深夢生成器”(deep dream generator)人工智能程序則使用神經網絡和先前觀察到的數以百萬計圖像來創造藝術。用戶可以上傳照片,供它把玩,直到它看到似曾相似的事物。此過程類似于我們從云數據中查找與大象或侏儒相似的形狀。這不只是藝術,是夢幻般的藝術。
今年3月1日,谷歌在舊金山舉行了一場畫展和拍賣會,展示這一技術在人類指導下創作的畫作,并稱之為“人工智能畫展”。這次畫展一共展出了29副繪畫作品,均是基于谷歌的此項圖像識別技術,數十位工程師和藝術家們加入了各種形狀,計算機通過算法將這些形狀與名畫或照片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新的美術作品,這些美術作品在拍賣會上賣出近10萬美元。
谷歌除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直接“生成”圖畫,在機器人作畫上也進行了不少投入。就在不久之前閉幕的2016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谷歌就展示了一個畫畫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與nexus 6p配合,包括一塊特殊的電路板、兩根細線和一支筆、基于手機里面存儲的照片進行創作,可在5分鐘內創作一副肖像畫。
雖然看起來人類似乎要對抗機器人從而取得藝術的掌控權,但或許更好的辦法是讓人與人工智能技術攜手合作,各自發揮出創造力。正如俗話所說的,如果不能打擊敵人,就索性加入他們。
2025-06-19 11:21
2025-06-19 11:20
2025-06-19 11:20
2025-06-19 11:19
2025-06-19 09:39
2025-06-19 09:38
2025-06-19 09:37
2025-06-19 09:36
2025-06-19 09:34
2025-06-19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