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倒很可能變成“智能技術”的奴隸。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那些“智能”設備。特別是“導航”軟件的問世,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幾乎成為與大家形影不離的必備品。可是,出乎許多人意料的卻是,“導航”也讓許多人變成真正的“路盲”。
據了解,北京目前已經擁有私家車400多萬輛,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車輛裝載了不同類別的“導航”設備。加上個人手機基本都具有“導航”功能,所以,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代人類已經被“導航”所綁架,現代生活節奏也常常被“導航”所左右。隨著“導航”技術深入生活,人們患上“導航”依賴癥也很正常。無論去哪里,人們懶得像過去那樣事先做好充分的“作業”,問道尋路,而是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那“萬能的導航”上。
可是我們經常遭遇這樣的尷尬:當我們呼叫“專車”時,發現絕大多數司機根本不認識道路,幾乎完全是依賴“導航”引路。然而,“導航”并不總是那么“智能”,相反常常顯得十分的“低能”。有一次我們呼叫的司機,就在距離50米左右的位置,卻怎么都找不到正確的方位,最后只能取消約車。這些事例證明,“導航”雖然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造就了更多的“路盲”。有的司機利用“導航”在北京開專車半年以上,依然不能識別東南西北。
筆者曾經做過實驗:請一位專車司機先利用“導航”把我送到目的地后,又陪他回到原出發地,讓他不用“導航”重新走一遍剛才依據“導航”的指引行走的路線,可是這個司機基本不認路,完全迷失了方位。這種情形絕非個案,而是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說明,“導航”用得越多的人,成為“路盲”的幾率越高。
這個現象令人十分擔心:人們創造了高科技的同時,親自動手動腦的能力卻越來越弱,很多人甚至喪失了最基本的“手工技巧”。我們不由得感嘆,人類用智慧創造出聰明智能的機器設備,而這些智能設備卻讓大多數人變得越來越低能。這真是應了一句話:聰明反被聰明誤。人類或許應該反省,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發明那么多的智能技術,讓后代變得“五體不勤”,“六竅失靈”?
“導航”讓很多人變成“路盲”還不是最令人感慨的事。據了解,現在許多年輕人基本不開火做飯,而是使用便捷的“訂送飯”軟件,在家就可以坐享其成,真正實現了古人夢寐以求的“天上掉餡餅”的理想。然而,當人們連基本的認知功能都衰減時,還能指望誰來拯救呢?
現代人對自己的懶惰和缺乏技藝毫無愧疚之意,相反總用工作緊張,競爭激烈,節奏太忙為借口,拒絕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巧。長此以往,我們不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倒很可能變成“智能技術”的奴隸。只有那些研發這些“高智商”設備的技術精英或許可以保持永久的高智商,而大多數實際使用者則可能“墮落”成“新型弱智群體”。
我們的前輩雖然曾經有過十分艱苦的生活經歷,但是正是這些吃苦的經歷,使得我們的父母個個心靈手巧:他們會縫補衣服,會打家具,會修理家電。由于掌握這些基本生活技巧,他們的生活雖艱苦,卻也是充滿了自給自足的樂趣。在德國,瑞士等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修理汽車,機械等較專業的技藝。瑞士手表最金貴的品牌產品,依然出自手工匠之手。而在中國,各類“工匠”已經成為稀罕人才。我們連最簡樸的生活樂趣都很難找到了,人們也很難找回自己完成裝修和制造玩具時的成就感,幸福感。這可能就是為什么社會現代化了,人們卻感到自己越來越笨的緣故吧:因為我們的雙手除了會敲打鍵盤之外,一無所長。
社會進步,人類一定會隨著進化。而人類的進步,也必定推動社會的大發展。據報道,國際上正興起新一輪的“智能機器人”的熱潮。凡是人們不想干,不愿干或不能干的事都交給“智能機器人”去完成。為了更好地為人服務,“智能仿真人”已經問世,不僅可以說話,還能遵照人類的旨意提供服務。日本甚至有人把“仿真機器人”娶回家。這些技術進步創造了歷史,更提升了人類本身的生活質量,給人類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發展機遇。但是,迅猛發展的技術,也會困擾發明者自己。中國人常說:壞事變成好事。這是說在遇到失敗或挫折時,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壞事向有利方向發展,變成好事。但是,我們在重視“把壞事變成好事”的時候恰恰忽略了“好事會變成壞事”這個逆定律。目前的科技發展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產生我們不想看到的負面效應。
首先,它會助長人們的懶惰和享受基因,引起人類發展的倒退。現在已經進入數字時代,人們真正過上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快活便捷的日子。人們陷于高度享樂的時代。
其次,它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年輕人的“獨創”精神。一切依賴技術和設備,卻忘記了“人的因素第一”是萬物演變的基本要素。當智能機器人發展成為被程序化的類人,也具有愛情(表白)和親情(表述)等感情(表達)時,無人知曉人類的智商情商將會退化,還是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的世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不能成為新技術的奴隸,而應當成為掌控技術的主人。讓新技術為我們服務,是創新的靈魂。
第三,它會導致“智能”之間的惡性競爭,而這將是十分恐怖和危險的事情。任何“智能程序”都是由不同的人群所設計,均帶有設計者的“感情色彩”或“價值取向”。人類如何避免陷入一場“自編自導”的“智能大戰”,目前尚無成熟的法律和游戲規則。在未來,中國可能成為“智能技術”的研發和產出大國,我們當先行立法,以便未來在這個廣闊的市場上占有主導權。
習近平主席最近接見哲學社會科學界人士時指出,一個沒有發達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科學的研究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這樣才能產生最大的經濟和社會雙重效應。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