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道,很多心血管病人需要接受介入治療,然而為了治療病人,介入醫生卻不得不長期全程暴露在輻射線中。昨天,從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傳來消息,該院余波教授及其團隊成功自主研發的遠程數控血管介入機器人,已經順利完成動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這一國內領先的醫療技術創新項目標志著,未來介入醫生有望徹底擺脫輻射帶來的職業傷害。
據介紹,血管腔內治療手術因具有微創、有效、快速恢復等優勢,受到廣大患者歡迎,已成為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檢查和治療手段。但目前的介入手術需醫生全程暴露在射線下完成,雖有嚴格的防護措施,但對長期工作在射線下的醫護人員來說仍然存在一定的職業風險。
機器人輔助血管介入技術將是未來血管腔內治療發展的重要方向。由余波教授領銜的華山醫院、浦東醫院血管外科團隊經過不懈努力,自主研發了具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可遠程精確控制的血管介入數控機器人。浦東醫院昨天介紹,這一成果標志著,未來介入醫生可以通過遠程操控機器人來精確完成血管腔內手術。目前從動物實驗的操作時間和技術成功率等結果來看,證實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遠程醫療是醫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便利可以使醫療資源突破地理的限制,實現醫療資源的再平衡。”余波教授坦言,浦東醫院一直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該院“云病理”遠程同步高端會診系統就是很好的實踐案例。
余波教授指出,事實上,介入機器人的問世,不僅僅是把操作移到了手術室外,更重要的是實現操作的精確性和可控性。利用數字操作平臺和可準確適應血管走形角度的多關節導管,術者可根據實時反饋對導管的位置和姿態進行準確調整,從原理上改變了目前單純憑借醫生的手感操作,有望使血管腔內手術從模擬時代跨入數字時代。
據悉,介入機器人研發目前是國際上血管腔內治療研究的熱點,國外開發的磁導航心血管介入系統造價昂貴,未能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上海牌”機器人的研發,在成本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望在臨床上為更多患者提供精準化的技術服務。
2022-09-13 10:13
2021-10-12 10:11
2021-08-28 10:43
2021-08-28 10:40
2021-08-28 10:33
2021-08-28 08:54
2021-08-28 08:54
2021-08-28 08:48
2021-08-27 10:57
2021-08-26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