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去年9月,重慶市委四屆九次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意見》實施以來,重慶各個區縣的落實情況如何?各個區縣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又有什么特色?近日,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科委組織“創新驅動區縣行”主題采訪活動,華龍網集團新聞中心記者受邀前往江北、渝北、南岸等多個區縣實地采訪。今(10)日,本網刊發“創新驅動區縣行”系列報道第五期——《專項資金10億元支持產業技術創新 “永川制造”升級“永川智造”》。
機器人能跳舞,機器人能削面條,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但是,你知道嗎?在重慶市,“永川造國產機器人”即將成為現實。
讓中國制造用上中國芯 “永川造國產機器人”正在成為現實
眾創空間內跳舞的機器人。永川區科委供圖
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位于永川區,是重慶首批建設的高端研發平臺。以香港科技大學、深圳固高科技的技術人才為支撐,重點在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系統機構、驅動、傳感、控制、傳動、動力、視覺、系統八大核心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形成輻射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應用公共服務平臺。“永川造國產機器人”,是其研發項目之一。
“研究院的共性研究分四個層次。第一個是最底層的芯片層,研究院將打造通信、傳感、以及驅動的芯片,真正讓中國制造用上‘中國芯’;第二個層面要打造感知層;第三個層面是驅動控制策略層;第四個層面是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發。研究院希望共性研究為整個機器人產業做出相應的貢獻。”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副院長吳迪介紹。
為了讓“永川造國產機器人”成為現實,該研究院積極組建創新研發團隊10個,吸引50名專家博士在內的180名科研人員,與重慶大學合作在永川創辦重慶機器人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正在建設重慶固高科技產業園,真正實現“永川造國產機器人”。據介紹,今年4月15日,首臺“永川造國產機器人”即將完成設備調試。5月18號,就會與全球觀眾見面。到明年,產業園預計生產控制系統2000套、通用控制器1萬臺,力爭2020年培育10個上市企業。
近年來,永川區大力發展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積極推進產業技術創新,以產業技術創新加快傳統制造業升級,實現從“永川制造”到永川智造”。固高科技,是永川區為了助推產業技術創新而引進的眾多科研院所之一。
專項資金10億元 政策支持科技研發轉化一條龍
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永川區科委供圖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為此,永川區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支持產業技術創新。
“已配套出臺《永川區科技獎勵辦法》《永川區專利資助辦法》、《永川區創業種子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2016年10月,區委又召開十三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臺30條干貨政策,明確提出設立區政府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億元,每年區財政資金用于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1億元,并逐年適度增長。”永川區科委主任吳繼光介紹。
針對人才引進培育,永川的政策是領軍人才個人所得稅財政補助、高端人才可一次性獎勵200萬元。重點支持在永高校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相關的學院,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永高校或職業院校,如果按照永川區政府要求成功開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方面特色專業的,由區財政按本科、專科(高職)、中專(中職)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和10萬元的緊缺專業一次性建設補貼,并對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企業與職教院校聯辦的訂單式培養班給予一定補助。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已經建成全市首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入駐兩院院士4人。并引進長江學者6人、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7人,培育了重慶“百人計劃”2人、重慶學術技術帶頭人5人。聘請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7名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為創新研發提供智力支持。重慶文理學院已經建成機器人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新批準機器人工程、材料科學等本科專業,正在申報材料學科碩士點。”吳繼光說。
針對科技研發平臺構建,永川的政策是自建科研用房免繳城市建設配套費、設備稅前扣除或加速折舊、高端研發平臺重獎。圍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建成了系列研發平臺,在科研儀器設備資源、檢驗檢測實現共享,在技術創新建立聯盟。
“科研儀器設備資源共享方面,支持100萬元建成重慶市光電材料和微納米材料研發及測試服務中心,已為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企業開展社會化服務200余次。檢驗檢測共享方面,依托華中科技大學建成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永川分中心,重點開展智能裝備檢測、智能制造教學實訓等生產性服務,保證永川智能裝備產品質量。建立技術創新聯盟方面,組織龍頭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圍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開展技術合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2016年,永川首次設立并實施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專項,投入資金240萬元,支持了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卡與伺服驅動器高速高精度通訊技術等6個項目的研發。”吳繼光說。
針對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永川的政策是科技項目立項“雙80%”、科技成果轉化收益“雙50%”、眾創空間獎勵和補貼,打造一批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帶動科技成果落地。
“我區已經建成鳳凰湖機器人產業國家級眾創空間和百川興邦重慶市級眾創空間。設立5000萬元創業種子投資基金,建立3000萬元科技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募集天使投資2億元和風險投資3億元。引進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建設永川分中心。支持區內外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在永成功轉化的重大研發項目,按技術合同實際發生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補貼。”吳繼光介紹。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可持續發展 帶動區域相關工業產業轉型升級
重慶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永川區科委供圖
科研實力得到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方式更加便捷。近年來,永川區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從無到有,從來料加工組裝到產業技術創新成果層出不窮,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源源不斷地闖進了國內外市場。
重慶威諾克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永川去一家從事數控機床整機生產的高科技企業。其研發的“雙Y軸發動機缸蓋(體)智能化生產線”用于生產汽車摩托車零部件,不僅屬于國內首創,科技含量高,而且售價還比同類設備便宜近50%。
目前,永川已經引進深圳固高、廣州數控、惠州仨聯等機器人企業56家。在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同時,充分依托引進的科大訊飛平臺,打造服務類機器人集成方案供應和產品生產基地。永川機器人突破工信部原來確定的“南有張家港、北有石景山、東有青島、西有銀川”的產業布局,無中生有培育壯大機器人產業集群,被工信部譽為“全國最大最好的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獲批科技部國家工業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去年7月,永川區甚至成為第二次《工業機器人控制裝置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制定工作組會議舉辦地,重慶廣數機器人、重慶固高等企業成為了國家標準的制定單位。
“從簡單的來料加工,到自主研發裝備、參與制定行業國家標準,再到未來的芯片、物聯網核心技術開發,我區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步入可持續發展道路,還帶動了我區相關工業產業轉型升級。”永川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高新區委書記羅曉春介紹。
在數控機床板塊,永川以臺正機床裝備聯盟體為龍頭,在鳳凰湖產業園建成占地300畝的重慶臺正智能裝備產業園。去年12月7日,昆明臺正、上海拓璞、快將數控等33家企業集中開業,實現光機、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研發檢測全產業鏈一體化就地生產、就近配套,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預計2017年可實現年產值36億元。
在船舶關鍵零部件板塊,永川充分利用中船重工技術、資金優勢,推動其下屬紅江、躍進、永紅三家企業做大做強,機械式燃油噴射系統、YT111系列調速器產品市場占有率70%以上,國內唯一開發出的電液調速器、低速機市場占有率超過65%。永川已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的船舶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基地。中船重工在永川投資100億元建設智能制造產業園、智能裝備產業園、智能物流配套園,一期工程已于2月22日正式開工,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值100億元。
“2016年,依托深圳固高、臺正聯盟、中船重工等龍頭企業,永川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已集聚企業1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5家,產業產值128億元。永川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931.6億元,同比增長29.4%,其中高新技術產值485億元。通過政策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永川制造’到‘永川智造’正在大跨步邁進。未來,永川將繼續把創新驅動作為三大發展戰略之一,構建區域性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把創新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根本支撐和動力源泉,積極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永川區委常委、副區長盧勝利表示。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