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以“機遇、理性、價值、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孔孟之鄉的山東濟寧隆重召開。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民、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光安、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德進、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其華、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總裁殷正富、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秀文、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忠、中鐵工程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斌、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子光、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宏軍、中國國機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偉炎、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永亮、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謝志霞蒞臨盛會,開啟一場思想與戰略的碰撞。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作了主題為《徐工不忘初心,堅定前行,努力攀登世界工程機械的最高峰》的精彩發言。
以下是內容實錄整理: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非常高興來到圣地濟寧參加行業盛會,這一次參會遇到了很多老朋友,也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感覺到濟寧有很大的變化,行業也有很大的變化。感覺變化最大的就是行業除了有一批堅定前行,不忘初心,搞好工程機械的老戰士外,又新加入了一批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我也很高興地向大家介紹徐工的一些變化。今年以來有兩大變化。第一,和大家一樣就是抓住了機遇,企業開始向好的方向快速發展;第二,徐工公司最高領導層出現了兩位優秀的年輕同志,分別擔任徐工集團總經理和上市公司徐工機械的總裁。我作為一名在工程機械行業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戰士,特別為這件事情高興,因為它象征著徐工機械和徐工集團優秀的團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未來會更好。
原來我帶了一個稿子。但今天上午聽了會長、還有秘書長的報告,都講得非常好。所以我主要講講自己的心德體會,拋磚引玉吧。同時帶著向同行,包括像山推這樣優秀企業學習的心情,因為好多年沒有這樣一個與行業比較深度和廣泛交流的機會了,原稿就不用了。演講題目也換為“不忘初心,堅定前行,努力攀登世界工程機械的最高峰”。
大家可能都很關注徐工,而我卻很關注我們的行業。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的是一條中國特色工程機械行業和企業發展道路。這在世界工程機械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想當年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的工程機械還基本處于零的狀態。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開始引進。雖然這其中在60-70年代,有了我們自己的一些探索和發展,但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才開始真正引進消化吸收一些產品,而后行業開始了30年的發展高峰。30年的發展我就不細說了,總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圍繞國家和市場的需求應運而生、快速發展的。
過去中國工程機械在外國強手面前是屬于不入流的。而最近我看到了國外發布的一個世界工程機械版圖,美國仍然雄踞老大,占到30%以上的份額,日本的企業占了20%以上的份額,中國的企業10%以上的份額。當然其它還有一些歐洲的企業,如果把歐洲所有企業都算上,歐洲的工程機械也很強,但它是單個算的。包括日本、德國他們都是分開算的。這樣中國工程機械就位列前三位了,或者說是第三梯隊。雖然這里面存在明顯差距,但這個結果和局面的獲得,是我們全體中國工程機械人不忘初心,堅定前行,艱苦奮斗的一個結果。我們經歷過市場的高速發展,也經歷過粗放發展的年代。我們曾經沾沾自喜過,認為自己已經很不簡單了。當時中國行業的前幾大企業紛紛拋出“十三五”干到3千億。我們在當時的條件、形勢下,樹立這個目標是必須的。但是,我們錯誤地或是不準確地評價了自己,評價了競爭、評價了形勢。因此,我們在中低端里面獲得了一大塊的餡餅,我們以為自己很厲害了,實際不然。我們在產品的技術、質量、國際化水平、內部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與世界強手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不管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統統有差距。我們必須看到差距,保持清醒,理性地去尋找自己的發展之路,我們究竟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工程機械企業?對全體中國工程機械人來講(這其中包括外資企業)怎么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是必須理性思考的問題,我們必須找準差距。
再講講徐工。剛一個老總和我說“徐工是行業老大”。我認為企業雖有大有小,但是在水平上卻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今天我是帶著研究、學習各企業發展之道來的。講到差距,我也想談一下徐工存在的差距,也是說徐工下一步怎么想?準備怎么做?有沒有可能實現我們珠峰登頂的夢想?
徐工通過七十四年的打造和錘煉,首先融入了自己的文化、理念、價值觀,進而形成了一大批認可、忠誠于這個文化價值觀的經營者隊伍、企業家隊伍和職工隊伍。今天來參加會議的,有好多曾經在徐工工作過,現已成為很多中小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等。我很高興,說明徐工這個工程機械的老牌的企業還是為社會培養了一些人才。
我講一個徐工的小故事。大概在2008年的上海寶馬展,當時機械部包緒定老部長到現場去視察,到了徐工的展臺,他說:現在有一個企業要追上徐工了,你有什么辦法保持你的第一呢?我說:包部長,請您放心,我這個企業別的和他差不多,但企業文化比他要好。包部長點點頭說:這個有道理。我講這話不是忽悠、也不是玩虛的。我認為一個沒有文化的企業是不能長久的。這個文化包括:產業文化、精神層面的文化、理想的文化、素質方面的文化。特別是這個產業文化,現很多企業都是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什么都想做。就像前段時間大家在網上看到的,有人在分析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后說:中國的百年企業太少了,而日本卻有百年甚至千年的企業。
我認為他說的有一點道理,但也不全對。說他對的地方,主要是我們可以據此掂量一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是別人掙錢了,你看著眼紅你就也想去掙。特別是搞裝備制造業的,總是還在半山坡或是在山腳下時,稍微撈了一桶金或做出一點成點成績,就放棄主業,我覺得這太不應該了。因為我們離頂峰差距還很大。雖然你已有了一定基礎,但千萬不能環顧左右而言它,更不能分心。我們很多企業走著就變成多元化了。多元化是一塊餡餅,但也是一個陷井,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好的。日本的一個企業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最近處于破產狀態的。它就因為收購了美國西部一家公司,要上核電項目,結果因為核電受影響,企業現是巨虧,因此把這樣一個老牌的、優秀企業帶到了一個陷井里。
所以,徐工這幾年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要堅定地把自己的主業做好,主業就是:工程機械加零部件。當然徐工現在又發展了兩大板塊,這兩大板塊都是通過了充分的市場考量和準備后才開始發展。第一個就是環境、環衛、環保產業,這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做的;另一個就是進入了重卡行業。但是在這三大戰略板塊中,最主要的還是工程機械板塊。
現在徐工產品線比較寬,零部件也開始做了,只是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因為徐工具有比較深厚的工程機械文化,擁有一大批懂工程機械的行家里手,工程機械一眼看過去就知道該怎么做,這個就是很難得的。徐工剛剛出現的兩名優秀年輕的最高層領導,都在工程機械行業里面打拼了30年左右,懂技術、懂管理、懂行業、懂職工、懂競爭對手,懂國際競爭。作為一名行業老戰士,我為有這樣兩位助手和同事感到非常欣慰。他們是在這個文化里面通過幾十年的熏陶和培養成長起來的徐工最優秀的,最高層的領導者。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德國人學習,德國老一代搞裝備制造業的人,在談機械上面的問題時,可以跟你喝咖啡談三個小時,但如果談什么歌星,影星,他就根本不懂。這個我很佩服,正因為執著、專注、專業,才打造了德國在全世界制造業的神話。
關于這一點我要多講一下,今天有國家部委的領導,還有地方省、市的領導也都來參會。我們國家現在大力發展服務業沒有錯,但是,制造業是立國、強國之本。這一點國家已經明確,如果放松了,中國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國和創新之國。國家也在營造一個能夠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氛圍,只有這樣,工程機械行業里才會有年輕的、優秀的熱愛工程機械的人,我們才可以登上峰頂。
目前徐工有一個特色的現象就是,雖然人員進進出出,但是徐工核心的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沒有流失。這支隊伍是徐工取勝的一個決定性的核心法寶。大家可能與徐工各部門老總們都很熟悉,大家可以看到徐工用的是什么人?只有了解徐工是如何用人的?徐工的產業文化是一個什么文化?徐工的經營之道是一個什么道?才會真正理解為什么徐工經歷了這么多的挫折和困難還能走到今天。
第二點,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差距在哪里?
我認為最差就差在技術和質量上。為什么我們長期在中低端里面徘徊,進入中高端這樣難呢?對于一些小企業來講,只產品有需要、有市場,去生產無可厚非,但對于一個真正要做優、做強、做大,有追求、有夢想的企業來講,你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必須在技術上有所投入,必須在質量上定出更高的標準,必須努力地向中高端前進,必須在別人都往后退時往前上。
今天上午協會祁俊會長特別談到了柳工等企業在印度、在國外的發展,我認為就是這樣的。國際市場是有困難,但是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市場上還是一個小學生,你為什么在別人因困難往后退的時候你也往下退呢,其實這倒是你發展的最好機會。徐工在巴西就是這樣做的。在市場困難的時候你仍然可以得到技術、人才和你想得到的東西。
徐工提出的技術領先用不毀,實際上就是一個高標準,嚴要求,大家都懂,并沒有什么新意。過去我在徐工2萬5千名員工面前說過很多話,結果只有這7個字的話說出去后一下子就被每一位管理者、每一個員工記住了。我們的工程機械產品交給客戶以后,客戶很放心,因為這是用技術打造的品牌。客戶只認品牌,而不會計較你用的是哪一個零部件。過去賣產品大家都強調產品上面配置了什么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外高端零部件,現在用戶并不看重這些,而是更重視設備出勤率(85%以上或者90%)。所以,“技術領先用不毀”提出后被徐工全體員工迅速地接受,迅速地行動。一季度以來市場有一些爆發,這就是年會主題“機遇、理性、價值、發展”中所提的機遇,機遇來了要抓住,抓住機遇才能實現增長。但可能誰在技術領先用不毀上做得好一些,服務做的好一些,恐怕誰的增長才能超過行業的平均增長速度。才稱得上抓住了機遇。大家增長10%,你也增長10%,那就完蛋了。如大家增長10%,你增長11%,你就可以了,優秀的企業必須這樣做。
在“技術領先用不毀”方面,徐工從主機到零部件上全都適應。徐工在德國有自己的研發中心。2017年4月6號,工信部苗圩部長到了徐工的歐洲研發中心視察,對徐工智能制造、零部件研發、國際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個研發中心是徐工獨立建的,在那有60多個外籍工程師和20多個中國工程師在一起工作。
我認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恐怕基礎的東西還是應該先做好技術。就是把技術領先堅定做下去,這一點要向老牌的跨國公司學習,他們已打磨了上百年和幾百年。徐工的歷史已有70多年了,但搞工程機械還只50多年的歷史。所以,在這個方面就是要夯實基礎。
第三點,就是要把自己的供應鏈、價值鏈打造好。現在突然感覺有一些東西抓不住了。說明基礎零部件大有問題。特別像鑄鍛件和一些關鍵零部件下一步怎么做?徐工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第四點,智能制造。這個是一個很新的話題,也是科技問題。前兩天我見到工信部的一位領導,他說:不要看徐工現在大吊車是第一,如果智能制造不上去的話,4-5年內就會下來。這話一下子把我點透了,原來智能制造這么重要。所以,徐工下一步要關注智能制造,它將能夠使企業的技術、成本,效率、管理真正進入到可以適應快速的市場發展和客戶需求上。從做工程機械到現在幾十年了,我認為:我們已經離世界工程機械巔峰還差幾百米。現已具備了較強的實力和基礎,完全有責任去向頂峰沖擊,完全有能力通過我們扎實的努力一步一步去實現這個目標。
我愿意和我們在座的所有的工程機械的同行,不忘初心,艱苦奮斗,堅定前行,全力地去攀登、去實現這個目標。我堅信這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2025-04-25 10:42
2025-04-25 09:40
2025-04-25 09:38
2025-04-25 09:37
2025-04-25 09:36
2025-04-25 09:35
2025-04-25 09:33
2025-04-25 09:31
2025-04-24 09:39
2025-04-24 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