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做的是“0到1”的事,而深圳做的是“1到N”的事。只有實現“0到N”才是技術和產業的創新,這方面還需要我們加強布局。”徐揚生說。
“人工智能發展后,有什么工作是只有人類可以勝任而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很可能會是藝術方面的工作。”7月11日,在尋找中國創客第四季夏季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發表主題演講時強調,人類智能強項在于直覺、想象和創造。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應該重視藝術教育、非知識性的教育和社會性教育。
徐揚生表示,智能革命是未來趨勢,人類社會也將進行重新分工。很多人認為首先被取代的是藍領,但在他看來,有不少勞動力難以代替,反而是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的一些白領工作很容易被代替,因為人工智能的強項是邏輯、計算能力。
此外,徐揚生就如何實現人工智能的落地告誡創業者:一定要做以市場驅動的應用,而非技術驅動的應用。同時,精神需求才是剛需,滿足精神需求的創業空間遠比滿足物質需求要大得多。
金句速覽:
機器人就是把感知、認知和動作三者結合起來。過去50年,大家對機器人的研究集中在機器人動作上。動作之外,我們在感知層面的研究非常有限。
AlphaGo出來后,人們就開始擔憂人類的智慧完全被人工智能代替,我認為非也。江蘇衛視有一個節目叫《最強大腦》,比拼人的記憶力、計算能力等,但我覺得人類的強項根本不在這些地方,而在于直覺、想象和創造。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將具備這些特色:一是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二是非知識性的教育,三是社會性教育。現在教育給人灌輸的是知識性、智慧性的東西,而忽略了藝術的教育。
硅谷做的是“0到1”的事,而深圳做的是“1到N”的事。只有實現“0到N”才是技術和產業的創新,這方面還需要我們加強布局。
在人工智能的具體應用層面,我們一定要做市場驅動的應用,而非技術驅動的應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有了技術之后,才去找如何應用、如何產業化,這里面最后成功的很少。
以下是徐揚生演講實錄:
尋找中國創客第四季夏季峰會的主題是“AI降臨”,我要講的是人工智能時代對未來社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首先,我會從機器人講起;第二,我們對機器人的研究從動作發展到智能,我們可以領悟什么?第三,智能革命從現在開始,將從勞動力解放逐漸演變為心腦解放;第四是心腦解放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哪里。
機器人感知層面的研究非常有限
什么是機器人?機器人就是把感知、認知和動作三者結合起來。感知,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東西,比如風。認知,是要做判斷,當風來了,我要不要加衣服?動作,是風來了之后,我開始加衣服,加衣服就是一個動作。
我們在實驗室中做了許多機器人,它們形態各異,甚至都不是人形,也不一定要有眼睛鼻子。比如單輪穩定的機器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滾來滾去,它里面安裝了傳感器,可以做成智能跟蹤器或者智能炸彈。還有爬樹機器人、老年家庭服務機器人、書法機器人、抗震救災機器人等等。
過去的50年之中,大家對機器人的研究集中在機器人動作上,包括抓取、步行、移動等都是動作,我在美國做的也全是動作的研究。
在動作之外,我們在感知層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我們目前實現的是簡單的認知以及規范下的局部智能,但感知指導下的動作是有限的。
現在的人工智能還處在粗糙的階段,所以未來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比起肉體需求,大腦和心靈更重要
對智能的研究為什么比對動作的研究更重要?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人體中什么才是最基本的。
實際上,我們身體上的許多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更新。人體骨骼每10年更新一次,人體干細胞每三個月更新一次,皮膚細胞每28天更新一次。總得來說,你以為是你,但實際上10年后的你早已不是原來的你。
但有兩個東西基本不變,一是人的心肌細胞,一輩子只更新1.5次左右;二是人的腦部中樞和眼睛神經細胞終身不變。所以這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東西,“你是誰”這個問題由這兩部分定義。心腦比肉體更基本,大腦比“心靈”更重要。
人類前600年的歷史,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肉體的解放、勞動力的解放展開。從中世紀開始,人們就開始研究機械如何代替體力勞動,累了可以坐車,節省時間又不辛苦。現代醫療技術是也為了維護人的肉體運作,一切都是圍繞人體和肉體。
人有肉體的需求,這是基本的,我們更應該重視人的心靈需求和精神需求。心靈、心腦、智能、智慧是更重要的東西。
有些白領的工作反而更容易被代替
智能革命必將是未來的趨勢,它是涉及千家萬戶的革命。這場革命將對整個時代、整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未來有些行業會消失或者逐漸消失,人類社會將會進行重新分工。智能時代的社會分工應該是怎樣的?50年后,大多數人會干什么?哪些事情沒人干,哪些事情會很多人干?
很多人說人工智能將會是勞動力釋放,首先取代的是藍領。我的判斷不一樣,有不少勞動力其實難以代替,但有些白領的工作很容易代替,比如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醫療業、交通業,未來很多崗位可能會被人工智能代替,因為人工智能的強項就是記憶、邏輯、計算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上述行業需要的。
AlphaGo出來后,人們就開始擔憂人類的智慧完全被人工智能代替,我認為非也。江蘇衛視有一個節目叫《最強大腦》,比拼人的記憶力、計算能力等,但我覺得人的智能強項根本不在這些地方,而在于直覺、想象和創造。
但今天的學校、主要在考學生什么呢?其實考的是人類弱項部分:記憶、邏輯、計算能力等。但是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后,社會對人類的考驗會不會不一樣?
學校是給未來社會提供人才的,如果沒有想清楚未來社會是什么樣,那么也就很難做好現在的教育。我做了4年的校長,走過全國很多中學,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學校都是沒有藝術教育的。
大家試想一下,50年后,有什么工作是只有人類可以勝任而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很可能會是藝術方面的工作。我個人認為至少40-50%的人會做藝術方面的工作。我跟很多著名科學家交流,他們也有同樣的感覺。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將具備這些特色:一是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二是非知識性的教育,三是社會性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但是至今沒有人好好考慮。現在教育給人灌輸的都是知識性、邏輯性的東西,而忽略了藝術的教育。
硅谷的創新是“0到1”
我們只做“1到N”是不夠的
在人工智能領域,比較明顯的一個情況是對長期效應估計不足,對短期效應過分樂觀。現在大學里到處都是人工智能專業,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才剛剛開始,后面的日子還很長,大家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
當年我們講計算機的應用,沒有人會想到計算機可以像現在這樣簡單容易上手,并且已經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整個社會都離不開計算機應用。
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是,當年中國的大學里有計算機應用專業,但是沒有計算機專業。現在來看,中國的計算機應用是對的,我們的前三十年就是靠著計算機的應用走過來的。
深圳龍崗有很多創新企業,但商業模式的創新比較多,技術創新比較少。我一兩個月就要去硅谷一次,深圳和硅谷的差異在哪里?硅谷做的是“0到1”的事,是科研上的創新,而深圳做的是“1到N”的事。“1到N”也很重要,但只做“1到N”是不夠的,“0到1”更要重。因為只有實現“0到N”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和產業的創新,這方面還需要我們加強布局。
在人工智能的具體應用層面,我們一定要做市場驅動的應用,而非技術驅動的應用。過去15年中,我走過中國的不少地方,也看了不少AI應用的場景。很多情況下,我們是有了技術之后,才去找如何應用、如何產業化,這里面最后成功的很少。
在座很多人都是創業者,我希望你們不要這樣做(指技術驅動的應用),要做市場驅動的落地應用,要去思考市場有什么需求,我們應該如何解決(痛點),這個時候再謀求技術的落地。
最后,我想說的是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很多公司和投資機構常常來找我,問這個項目要不要投、那個方向要不要做。我分享一個我的邏輯:(要看)它是否能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或者精神需求。在這之中,滿足精神需求的空間要大于物質需求。因為物質需求是有限的,比如網購,一年到頭買的鞋子、衣服其實都是有限的;但精神需求是無限的,并且是人類的剛需。為什么現在自媒體發展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滿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需求是無限的,尋找中國創客應該從精神出發。
2025-03-03 08:32
2025-03-02 08:21
2025-02-25 10:58
2025-02-25 10:58
2025-02-25 10:37
2025-02-24 09:43
2025-02-24 09:43
2025-02-24 09:43
2025-02-24 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