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有關物流“降本增效”新維度的話題成業內關注熱點。發展研究中心智慧物流首席特邀專家王繼祥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認為“新”不局限于降低物流成本費用,而是利用物流互聯互通的鏈接與流轉功能,為客戶降低“流通成本”“貨損成本”“庫存成本”“相對物流成本”等等與物流直接相關的隱形成本。
關于物流成本問題,存在有很多誤區。表現如下:物流成本目標的基本常識是在既定的服務水平下追求成本最優,脫離物流服務水平降成本是不可能實現的;專家們關于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存在誤區,實際上物流成本占GDP比例絕不是越低越好;中國目前物流業應該大力提倡提質增效,絕不是靠降本增效;中國物流成本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遠遠低于國際發達國家水平,物流成本低是我們的優勢,服務水平差是我們的問題。
目前物流界降本增效的觀點仍然大行其道,企業為了提升競爭力,常常只在物流本身的降本增效上做文章,降低物流成本已被固有思維局限,缺乏創新的理念,搞物流除了不斷壓縮自己成本,不斷打價格戰之外,就沒有什么更好的出路了。馬云常講:幫助客戶賺錢,我就一定有錢賺。但物流企業這種降成本的做法往往是自殘的做法,即使幫助客戶賺了錢,自己打價格戰也沒錢賺。如前所述:物流成本的目標是追求既定服務水平下成本最優,成本與服務質量是正相關,一味地降成本肯定做不好服務,不僅不能幫助客戶賺錢,還可能讓客戶賠錢。從企業角度看,一味地通過壓物流費用降低物流成本,也會降低物流的服務水平。目前中國物流成本已經很低了,僅僅從物流角度降本增效沒太大空間。
其實換個角度看
有很多降本增效的措施
一是讓物流企業幫助客戶降低流通成本增加效益
二是幫客戶降低貨損成本增加效益
三是幫助客戶降低存貨成本增加效益
四是通過提升物流服務,打造產品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降低物流費用占總銷售額的相對成本
具體如下:
統倉統配模式整合流通渠道
降低流通成本
商貿流通企業經常談的物流成本高是指流通成本高。目前,在推進統倉統配模式過程中很多物流企業也遇到難題,把統倉統配作為一項物流業務,通過降低收費吸引經銷商入倉,通過統倉統配降本增效,走入了傳統的統倉統配模式的誤區,使得企業難以發展。
既不降低物流收費吸引客戶入倉,也不把統倉統配模式作為降低物流成本的業務模式,而是將其作為整合商貿流通末端渠道的載體,借助統倉統配的手段,通過物流共同配送直達終端門店,來搭建區域商貿流通實體網絡的平臺,通過幫助經銷商整合流通渠道來做增量,降低經銷商流通成本,或許是一條好的途徑。
在很多區域,經銷商不能完全覆蓋當地所有門店,大部分經銷商借助多個二批商達到相應的鋪市率,在這個過程中有近70%-80%的毛利是被二批商拿走的,通過統倉統配平臺如果幫助經銷商鋪貨,繞過二批商,讓經銷商降低流通成本,獲得更多利潤,扶持經銷商做大做強,擴大市場占有率,客戶賺錢了,物流企業也有了利潤。
這種模式的關鍵是:作為統倉統配的企業要樹立借助統倉統配聚集資源的理念,而不僅僅是推進一個物流服務模式。要樹立共享經濟思想,利用統倉統配平臺載體,向經銷商共享門店資源,向門店共享經銷商資源,在提供統倉統配的共享服務同時,還可以聚集供應商與門店資源,組織訂貨會、推介會等,聯合為各經銷商提供共享業務員,共享理貨員,統一為門店提供深度服務。
有了理念上的變革就可以在新的理念上做出更多的創新,總的原則就是借助物流服務載體幫助客戶整合流通渠道,共享客戶資源,提供共享服務,降低流通成本,進而創造自己物流企業的利潤,而不是僅僅把眼光局限于物流業務,死扣自己的物流成本,靠打折物流倉儲與配送費用,通過價格戰去競爭。在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的新時代,跨界融合,羊毛出在豬身上,也是物流企業需要考慮的一個思路。
這種模式對于整合中小規模的經銷商做統倉統配效益應該最大,對于大品牌經銷商也有降低流通成本的市場空間,具體如何運作,在市場上打拼的企業家自會明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這方面,京東的新通路計劃高舉高達,目標宏大;物戀云倉等企業不斷探索,逐步形成新的統倉統配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部分地區也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中國商貿流通市場規模巨大,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不斷突破,迭代創新,探索通過物流服務降低流通成本的新途徑。
物流標準化為企業降低貨損成本
提高企業效益
物流降本增效不應該只聚焦上述成本。近幾年商務部大力推進商貿物流標準化,尤其是在生鮮農產品流通領域,通過大力推進標準物流周轉箱的循環共用,改變了傳統的物流作業對象,大幅度降低了貨損,為流通企業降低了成本。
最傳統落后的生鮮蔬果物流模式,從田間收貨不做任何包裝就直接裝車,生鮮蔬果互相磕碰與擠壓,帶來大量貨損;剩下的生鮮蔬果也往往品相不好,賣不出好價錢。
這樣的模式,生鮮蔬果在物流配送過程中需要多次的集貨、分揀、裝卸與配送,不僅物流作業效率低下,難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生鮮蔬果多次倒運堆碼,會帶來更多新的損耗。
通過利用標準化的物流周轉箱,在田間地頭即把箱子租給農民,農民經過培訓按照標準要求進行分類揀選和裝箱,在經過附近冷庫預冷后進行冷鏈物流配送,期間生鮮蔬果的分揀、裝卸、搬運均以周轉箱為單元,生鮮蔬果不再擠壓磕碰,物流作業對象也由生鮮蔬果變成了周轉箱,配合托盤,可以實現叉車等機械化或自動化作業,以箱子為單元可以進行信息提取、記錄、上傳,箱子也可以作為信息單元與計量單元,便于追蹤追溯和信息化管理。根據商貿物流標準化試點案例,很多省市通過這一物流模式,實現了在物流配送的集貨、分撥、分揀過程中“三次不倒筐”,最后可以直接將周轉筐擺放到超市貨架上。這種生鮮蔬果裝入周轉筐之后,物流作業就不再直接接觸生鮮蔬果,可以大大降低生鮮蔬果損耗。與最傳統落后的物流作業相比,這種模式可以由原來的35%以上的貨損降低到5%以內。即使過去已經使用了較為規范的包裝紙箱或集裝袋等包裝模式,通過使用循環共用的物流標準周轉箱也能進一步降低貨損成本。
采用標準化周轉箱模式,需要租用或購買標準化物流周轉箱,需要上信息管理系統,需要購買一些物流裝卸設備等等,初期會帶來一定的物流成本上升,但降低了貨損,通過機械化作業和信息化管理給流通企業帶來的收益遠遠超越物流成本的上升,這也是一種降本增效。
2025-05-17 11:32
2025-05-15 19:02
2025-05-12 08:39
2025-05-12 08:33
2025-05-12 08:30
2025-05-12 08:23
2025-05-07 13:20
2025-05-06 10:42
2025-05-06 10:41
2025-05-06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