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自主創新
筑就“中國制造”
bauma CHINA自“入世中華”以來見證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強勢崛起的發展與蛻變,我們在中外同臺競技中掌握了更多主動權和話語權。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裝備企業自主創新,占領技術高地,涌動向中高端全面升級的生生動能。
徐工的大噸位起重機、挖掘機等工程機械裝備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1年一季度。而徐工一家企業,僅僅在徐州就拉動了600多家供應商,解決了4萬人就業。近日,徐工泡沫瀝青就地冷再生技術在山西忻州境內國道正陽線G239成功投入使用。國產冷再生設備核心技術攻關、打破行業壁壘及國外技術封鎖限制,正彰顯了“中國制造”的實力。
中聯重科4月總共交付大噸位起重機52臺,創下了歷史新高。如此高的產能,需要采購2萬多種零部件,涉及供應商300多家,從而帶動了多家原配料和零部件企業的增長。7月,在山東壽光,魯清石化項目現場,由三一重工研發制造、全球最大4000噸履帶起重機SCC40000A,順利完成了4號“1500噸級”丙烯塔吊裝。這一吊,標志著“中國制造”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對進口履帶起重機產品的全系列替代。
同時,中鐵工程裝備聯合洛陽軸承、鄭州機械研究所研制的國產主軸承1萬小時測試結果喜人。主軸承,是盾構機的“心臟”,其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測試結果表明國產主軸承已具備替換進口的主軸承要求。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發,中國盾構“從無到有”,不僅技術逐漸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滿足90%的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已開拓占領全球1/3的市場份額。
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工程機械裝備上下游產業乃至整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條將被激活,這對擴大就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都將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就是中國品牌的力量,更是“中國制造”今非昔比的最強音。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才是機。這次疫情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挑戰,同時提前激發了我們的潛力和韌勁。
2025-05-26 09:07
2025-05-21 20:50
2025-05-20 11:16
2025-05-07 09:15
2025-05-06 10:20
2025-04-02 14:24
2025-03-18 13:57
2025-03-13 10:11
2025-03-06 14:03
2025-01-20 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