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能工作26年,胡建平先后在集團總部、蕪湖、動力能源、電源材料、沭陽工作過。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豐富的閱歷,讓他成為生產和管理等多領域復合型人才。26年來,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
故事一:鐵肩膀與寬肩膀
“遇事不能只有‘鐵肩膀’,還要有‘寬肩膀’。”這是胡建平以廠為家,不變初心26年的人生信條。
胡建平親身經歷天能的高速發展,面對天能取得的輝煌成就,感慨萬分。他說:“很慶幸,見證了天能的發展和壯大,也自豪為熱愛的事業奮斗了26年。天能就像我的家,這里的一點一滴都很熟悉,我熱愛這里的一切。”
他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因為他認為在工廠里,守著機器,心里最踏實。
90年代末,天能研發創新進入新發展階段,當時胡建平滿腔熱血,跟著老一輩天能人拼搏奮斗,他以匠心守護初心,與團隊一次次摸索、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測算,在成長路上練就了“鐵肩膀”。
去年,他調任為江蘇循環公司生產負責人,在做好傳幫帶的同時,還學會網上學習分享鉛冶煉技術的專業知識。有人問他,為啥年近六旬還在學習?他說:“只有堅持學習,才能與時俱進!”“勤于鉆研業務知識,善于從實踐中學習”,是胡建平從青年時期一直保持的習慣。
奮進路上,他積極踐行天能精神,扎實推動提質增效,練就了開拓進取的“寬肩膀”,以一股鉆勁在生產一線發熱發光,用工匠精神鼓勵身邊人,他用親身經歷證明,創造力并非年輕人的專利。
故事二:用足用好“關鍵一招”
胡建平認為,“抓細節”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在天能轉型升級過程里,胡建平先后駐守蕪湖、動力能源、電源材料、沭陽等公司,生產設備設施維護、節能降耗管理、工程項目建設、安防管理等工作都在他手下“分身有術”,扎實推進。
對一般管理者來說,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生產任務就算是合格了???span style=" max-width: 100%">胡建平不這么認為,走在園區、基建現場、數字操作臺……他看著、聽著、琢磨著,每天的運轉情況不停地在他腦子里“過電影”,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
他總是頂著晨曦,第一個來到生產車間;暮色四合,他身披夕陽,最后一個離開。他重視生產管控工作,建立健全制度,盯緊關鍵環節,從嚴從細排查,保障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為了積極探索低溫熔煉工藝的生產和應用,為了提質增效,胡建平與技術團隊分析工藝參數,提出改進措施,在不斷試驗后,終于使低溫熔煉鉛含錫量提升0.1%。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過程中,他善于觀察,及時總結,熱忱創新,積極探索新工藝、新辦法,助力天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胡建平說:“細節是成功的基石,‘小改進’積累起來就是‘大進步’,對于復雜生產更要多加留心,保障生產有序進行。”
這就是他的“關鍵一招”。
故事三:與“時間賽跑”的人
去年,江蘇循環公司深入推進精益化管理,胡建平帶領技術團隊與“時間賽跑”,僅僅用2個月,成效顯著。
在那之前,胡建平經常戴著安全帽巡查。有一天,他在生產車間發現側吹爐還原材料產量在400噸時,精煉車間不能及時消化側吹爐的還原材料。了解相關情況后,胡建平開始琢磨怎么解決這事。
后來,他跑車間更勤了,額頭勒出深深淺淺的印痕,肩背經常汗涔涔的。
精煉車間主任劉中寶介紹,“為了深入推進精益化管理工作,胡建平經常到現場跟蹤觀察,敦促落實整改舉措,同時帶著技術團隊查工藝、抓質量、控成本、抓安全,幾乎天天泡在生產一線?!?/span>
在胡建平積極推動下,在7臺精煉鍋的基礎上再減少一臺設備,通過實施人員整合、設備調試、排查隱患等落實措施,現側吹爐可以提升產量,只需5臺設備就能滿足精煉生產要求,通過智能制造改造和多維度降耗,實現提質增效。
胡建平堅信: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無論身處什么崗位、迎接什么挑戰,都要躬身入局、挺膺負責,要以實際行動踐行天能精神,用扎實成效推動天能集團高質量發展。
天能集團成立于1986年,總部位于“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浙江長興,主要以電動車環保動力電池制造為主,集新能源鎳氫、鋰離子電池,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以及再生鉛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等新能源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是目前國內領先的綠色動力能源制造商。
集團實力雄厚,管理科學,行業地位優勢明顯。于2007年6月11日,以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00819.KH)。目前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20余家國內全資子公司,三家境外公司,年產值超過350億元,員工近2萬余名的大型國際化集團公司。集團分別在浙、蘇、皖、豫四省建有七大生產基地。并形成了以浙江長興基地為核心,以江蘇沭陽、安徽蕪湖、安徽界首、河南濮陽基地為輔翼的強勢產業布局。
天能集團江蘇生產基地:位于江蘇省沭陽經濟開發區天能工業園,由天能集團投資興建,專業設計研發、制造生產叉車用管式電池、游覽車用管式電池、太陽能風能用儲能電池、電動汽車用電池等各種類型產品。一二期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主廠房及技術中心建筑面積達30萬平方米,目前公司有員工6000多人,日產電池10萬只。天能江蘇基地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動車用蓄電池生產基地。公司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力量,擁有中高級技術人才逾百人,擁有國內外專利、種類科技成果數十項,在同行業處于領先水平。
三期工程占地300畝,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投資5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叉車/高爾夫車/游覽車用管式電池的研發、生產與銷售。該項目引進先進的進口設備,包括德國哈迪(HADI)生產線、愛立許(EIRICH)真空和膏機、因巴泰克(Inbatec)酸循環設備,采用歐洲先進的電池制造工藝,保證產品的高性能,使產品具有長壽命、高容量、少維護、安全可靠性等特性。
2025-06-09 12:24
2025-06-09 12:22
2025-06-09 12:22
2025-06-09 12:20
2025-06-09 12:20
2025-06-09 12:15
2025-06-08 21:14
2025-06-08 21:12
2025-06-08 21:11
2025-06-08 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