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不僅是一種工程機械產品的生產途徑,更是一種全新的理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勝任,眾多希翼但無力開拓再制造業務的企業,...
再制造不僅是一種工程機械產品的生產途徑,更是一種全新的理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勝任,眾多希翼但無力開拓再制造業務的企業,一方面欠缺的是技術,另一方面欠缺的便是成本控制的能力。
再制造產品比新產品的制造節能60%,平均有70%的部件都可以被再利用,制造過程中可以節省80%以上的能源消耗,價格卻平均只有新產品的30%~40%,成本實際上不到原來的50%,毛利率遠遠高于新品。這些數據看起來簡單,但實現起來卻非常困難。
實現成本降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利用原機器上仍然可有效利用的配套件。尤其是一些耐磨損的,但平時使用較少并未老化的配套件。經過潤滑、打磨、噴涂等程序后重新安裝到機器上。仔細分析,這些可持續利用的配套件中,覆蓋件以及其他“運動量”較少的配套件占據了大多數。
再制造首先考驗的不是主機企業,而是配套件企業。
玉柴與
卡特彼勒率先聯姻,開展再制造業務正說明了應該搶灘工程機械再制造業務的正是配套件企業。
與
電控系統、液壓件相比,覆蓋件等產品的科技含量相對較低,這也是中國企業最早取得突破的配套件產品。這些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自主
品牌的產品上,并且能夠配套外資企業。
但是,能夠匹配新機并不意味著其產品能夠繼續應用于再制造產品上。再制造對配套件的要求要明顯高于新機——在維持了新機的生命周期之后,要繼續維持一臺再制造機器的生命周期——這對于配套件的耐磨損程度和耐腐蝕能力等有著極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配套件企業提高產品的合格標準,盡最大可能延長其使用壽命。
對于開展再制造業務的主體企業來說,如何修復已經遭受磨損的配套件也是一個難題。工程機械產品上鋼材質的配套件非常多,這些配套件不能采用直接填充的方式進行修復,如果采取局部高溫措施價格又非常昂貴,而且不同配套件損傷形式復雜多樣,很難進行批量式修復工作。
這就又提出一個要求,由于修復工作的不確定性,再制造產品將非常依賴人工,這樣造出的最終產品的價值是否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是企業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對于配套件生產企業來講,如何評估原有配套件的剩余壽命仍是一個國際性難題。而目前,也尚未有機構對再制造的工程機械產品有嚴格的標準限制,各企業將在評估產品性能方面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
雖然如此,必須指出的是,隨著地球資源的逐漸減少,再制造仍是工程機械發展的一個必然途徑。在短期來看,再制造所創造的價值難以滿足一些希望高速發展的企業,但這是企業未來競爭能力的體現。特別是在各類產品的保有量已經趨于穩定的時候,新產品的銷量會銳減并趨于穩定,這時就體現出再制造產品的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