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試車玩真的
四百個小時是一道門檻
在杭叉試車場上,正在觀賽的趙禮敏指著場地說:“別小看這塊方圓百把米的場地,在國內同行中也排得上名次呢。在這里,每輛剛下線的叉車必須試車400小時以上,確定無品質問題后才能交貨。”
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很驚訝:原來品質是這樣“煉”出來的。專業化生產流水線組裝、調試和整機檢測,5條叉車總裝線、4條整機檢測線、3門架裝配線和兩條橋箱裝配線,這些裝備和工藝保證了產品質量。趙禮敏說,“我們的產品質量和工藝可以與全球同行比試。”
而這一點,在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李耀強口中也得到了證實。他說:“海內外很多物流公司都使用杭叉產品,他們的產品質量和售后維修服務沒得說。這次大賽在這里舉行,也是基于雙方多年合作的考量。”
翻開杭叉這家杭州制造的產品名錄,主導產品已形成1—25噸內燃叉車、1—5噸蓄電池叉車、集裝箱專用叉車、倉儲物流設備等全系列、多品種的產品結構。“現有產品種類500多個,1000多種不同規格,有伸縮臂登高車、機場物流牽引車、高爾夫車以及景區電瓶叉車,完全可以實現與國內同行業的差異化競爭。”
今年6月,溫家寶總理來杭叉考察時,鼓勵企業要做得更強,爭取5年內做到全球行業第一。這個愿景,杭叉正在逐步實現。
西進戰略沖出黑馬
一年增加產能26000多臺
在杭州制造歷程上,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大企業搬遷戰略,是一臺重頭戲。沿天目山路一直西進,一個杭州制造的高端產業集群已經形成。
“規模擴大,是西進第一大利好。原來工廠在石祥路時,工人加班加點一年的產能撐死也就35000臺左右。搬到臨安后,一年就多了26000臺產能!而且還有潛力可挖掘。”趙禮敏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搬遷工程是杭州制造加快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繼西進戰略后,市政府2009年又出臺北大橋地區市屬企業搬遷三年計劃,全面啟動該地區企業搬遷。近年來,杭叉、杭氧、杭機、杭重都搬遷到了青山湖畔,杭州制造跨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并迅速產生出“聚變”效應。
不僅規模上來了,品牌及競爭力也上來了,趙禮敏說,“如果不搬遷,就沒有這么漂亮的工業園,就不會吸引這樣大規模的技能賽事,也不會有紛至沓來的大客戶。這些影響力是無形的。”
2025-05-27 20:12
2025-05-27 20:11
2025-05-27 20:10
2025-05-27 20:09
2025-05-27 20:08
2025-05-27 20:07
2025-05-27 20:05
2025-05-26 13:50
2025-05-26 09:14
2025-05-26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