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安徽視窗訊 “合力作為一個老的國有企業,一直以來發展的很好。那么,搞好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是什么呢?第一,要有適應市場競爭的機制,若沒有適應市場競爭機制你就掌握不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第二,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既要有優質的產品,還要有價格上的優勢。”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1月13日考察安徽叉車集團公司時所作的重要講話。
那么,作為老國企,安徽叉車集團是如何經受住了市場經濟驚濤駭浪的考驗和全球經濟風云變幻的洗禮,不斷發展壯大,創造了驕人業績的呢?
安徽叉車集團公司(以下稱“合力”),多年來堅持以改革總攬全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力打造強勢企業,經濟效益逐年遞增,走出了一條由弱到強、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經營、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成為中國叉車工業的生產、科研和出口基地,引領和帶動了中國民族叉車工業的快速發展。
縱觀合力5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的發展歷史,其關鍵是在事關企業發展的幾個重大關頭,堅持創新、超前同業,因此在國內同行業中始終技高一籌、步步領先。
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
建國初期,我國叉車制造業技術和生產是零,從1953年第一臺叉車仿制以后,歷經測繪仿制、改進設計、自行設計和聯合設計發展階段,其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落后有20年的差距。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外叉車巨頭開始大舉進入我國市場。合力敏銳地意識到,如果民族叉車制造業水平不盡快提升,中國叉車市場將會被國外品牌所取代。通過對國際市場進行深入考察后,合力瞄準國際最先進的叉車制造技術,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創新,對我國叉車制造技術和工藝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造和提升。
時值1985年,當時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在風起云涌、方興未艾的中國經濟的改革大潮中,合力決定抓住機遇,高起點引進。他們投入大量資金從世界叉車制造十大巨頭之一的一家日本公司,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10噸內燃平衡重式叉車制造技術。同時合力派出由技術人員和生產骨干組成的代表組,東渡日本學習先進的制造技術。就是這樣短短幾天的參觀學習,高素質的合力員工憑著智慧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圖紙國產化運動”把TCM公司提供的圖紙,轉變為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
技術和裝備水平是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合力緊緊抓住技術創新和事關企業內涵擴大再生產的技術改造,高標準選購高、精、尖關鍵數控設備,增添了以加工中心為代表的數控設備170多臺套,使設備新度系數達80%以上,設備數控率達80%;建成四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金加工柔性生產線,實現了叉車生產所有關鍵零部件數控化;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前處理、涂裝、叉車總裝線;建成集金切、結構件制造、總裝、檢測精整、油漆為一體的5—42噸大噸位叉車生產區、薄板件生產區和電瓶叉車生產線,使叉車制造從下料、焊接、金切、裝配、整機檢測等關鍵工序的工藝裝備水平一步躍入國際先進水平。為了提高叉車產品在機構優化設計、叉車穩定性計算、叉車動力系統總體參數計算等方面的設計精度和設計質量,合力投資數千萬元,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MIS(計算機信息系統)、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使新產品設計周期和生產周期大大縮短,增強了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而且成為全國機械行業第一家實現甩掉繪圖版用計算機進行產品設計的企業。經過幾年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合力用最快的速度縮小差距,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并領先同行,搶占了中國叉車市場的制高點,1991年迅速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連續17年在中國叉車行業獨占鰲頭!
創新無止境。
在此后的日子里,合力堅持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以信息化帶動企業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在全國機械行業率先全面推行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三維造型,建成了集研究、開發、試制、試驗與管理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積極探索高新技術在叉車制造領域的研究、推廣與應用,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叉車柔性制造核心技術群,具有很高的技術創新性,實現了多品種、小批量、快節奏響應市場的柔性生產模式;基于網絡的 CAD/CAM/CAPP/CAE/PDM、MRP-2等先進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自行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和諧制造業管理軟件(ERP)已經推向市場。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與開發,使合力具有設計制造從0.5噸—45噸全系列共512個品種、1700多種型號的叉車系列產品的能力。在“以我為主,自主開發”的技術創新原則指導下,合力圍繞市場選產品,圍繞產品抓創新,結合企業的發展方向,不斷地慎重選擇符合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自主創新課題,成功地解決了制約企業技術創新的諸多瓶頸問題,使合力先后共取得了41項專利技術,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H2000和G系列叉車這一民族叉車品牌。“合力”牌集裝箱空箱堆高機和45T正面吊的面世,還成功打破了國內市場洋品牌壟斷的局面。
“30年累計產銷叉車一萬臺、3年產銷叉車一萬臺、1年一萬臺、一年兩萬臺、一年三萬多臺”合力不斷刷新記錄,鑄就了中國叉車行業發展史上一個個新的里程碑,并以超前的理念和先進的技術引領和帶動著民族叉車工業快速發展。到2006年末,合力代表中國叉車工業成功躋身世界叉車制造業前十強。20年前被人不屑一顧的“學徒”,如今已讓“師傅”們刮目相看合力已成長為德國、美國、日本等叉車制造強國有力的競爭對手。
更值得驕傲的是,2004年以來,合力已憑借自主創新技術向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出口散件供其組裝叉車;并向印度輸出制造技術,在當地組裝生產銷售叉車。從引進技術到向國外輸出叉車制造核心技術,合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從“滬港退車”到國際代理商爭搶的香餑餑
“滬港退車”是合力新員工入廠教育中每次必講的案例。它如同“海爾砸冰箱”的故事一樣在合力員工心中已形成烙印。故事說的是,1986年,合力利用引進技術制造了一批叉車,其中12臺外銷。這是第一批飄洋過海的出口產品,合力人躊躇滿志。然而就是這批寄予合力人心血和希望的產品卻遭遇退貨。不得已,他們將停放在上海港的12臺外銷叉車運回公司進行分解檢查,結果發現問題出在零部件上。外協零部件的質量問題成為提高產品質量的瓶頸。
把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調整為企業的支柱產品,使之與叉車和相關工程機械產品形成三大支柱產品,以牢牢掌握產品質量的主動權這是合力領導班子在通過認真的研究后作出的決策。
如何加強零部件生產,幾年前合力就進行了戰略部局。他們利用國有企業兼并重組的契機,在全國范圍內整合叉車零部件生產資源,掌握了核心部件自主生產的核心技術。同時,將自己的技術和人才輸送到100多家配套企業,幫助他們提升零部件生產水平,保證整車品質。每年召開的供應商會議重點從叉車行業的全球發展狀況,共同在自主創新的工作上,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發揮各自獨特的專業優勢,形成創新成果的關聯效應,取得比獨自研發更大的創新成就?,F在,當關鍵技術零部件成為我國工程機械發展的瓶頸時,合力已取得突破,核心零部件不僅滿足了高品質“合力”叉車的需要,還成功為國際知名品牌配套,不僅成為合力新的經濟增長點,更重要的是已成為合力又一新的支柱產品。
2025-05-30 17:42
2025-05-30 17:41
2025-05-30 17:40
2025-05-30 17:39
2025-05-30 17:37
2025-05-30 17:36
2025-05-30 17:35
2025-05-30 17:34
2025-05-29 21:25
2025-05-29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