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港機車架體制作工藝改善效果不明顯,月產能尚未超過20臺,工位平衡率只能算中等水平。
產能提升不上去,嚴重制約了三一港機的發展速度。進入2011年,港機遵循集團精益思想理念,充分開展各種精益改善活動,尤其在正面吊車架體工藝改進上下大力氣,產能提升顯著。
目前,改善后車架體月產能達26臺∕月,較改善前產能提升53%;工位能力平衡率超過90%;特別是人均單位時間生產能力提升71.4%,大大提高作業生產效率。
“這些都是份內工作。”當被問及為什么在車架體工藝改進上取得如此喜人成績時,港機員工回答道。
IE工程師譚名波,不是“很安分”,他不喜歡整天呆在辦公室。“對生產現場比較感興趣”的他在廠房里的車架體制造區域查看時,卻發現了令自己不解的東西:在瓶頸工位——翻邊焊接工位上,只有3名操作員工,整個工作完成需要1.5天。按此測算每月只能完成17臺左右,產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可否增加操作人員,縮短生產周期?為解決心中的疑惑,他通過長時間的跟蹤計算,結合時間節拍,提出再增加3名操作員工,晝夜班輪換作業。為論證自己心中的結論,他一方面繼續深入現場實地調查,另一方面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人員評估,再將評估結果進行現場測試。他不厭其煩,如此反反復復多次,耗時達一個多月,最終建議得到了采納。
現經工藝優化,翻邊焊接工位將節拍從1080分鐘降低至480分鐘,有效釋放了產能。
入司不超過3個月的工藝裝備工程師劉文蕭,也喜歡在車間“晃悠”。他發現,車架體在鏜孔前從焊接小件工位吊運到三維劃線儀上作業,既費時又費力。
回到辦公室,他馬上打開車架體三維圖形,仔細研究,并與領導、同事認真討論。在他的推動下,公司決定引進新工藝,取消三維劃線,直接在車架體組對工裝上劃線,此舉減少了搬運距離20多米、離散點1個以及2次吊裝搬運,并消除了制程中的物流交叉。同時,他還建議改進吊耳工藝,消除吊耳的焊縫UT不合格現象,平均減少焊接、開破口、打磨等操作時間1小時,提升了焊接品質。(本文來自三一 許江華)
2025-03-16 08:35
2025-03-16 08:26
2025-03-15 08:52
2025-03-15 08:51
2025-03-15 08:50
2025-03-15 08:49
2025-03-15 08:46
2025-03-15 08:45
2025-03-15 08:37
2025-03-15 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