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三一集團下屬的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曾經的競爭對手變成了親密伙伴。普茨邁斯特創始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在參觀完你們的廠房后,我就知道,在與你們的競爭中,‘大象’早已沒有機會了。”
就在10多年前,首都機場新候機樓工地舉辦“大比武”,三一新研發的混凝土輸送泵在與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大象”泵的首次交鋒中不得不敗下陣來,三一人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大象”捧回金杯。
三一人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從容自信,對他們來說,這樣的變化只是水到渠成之事。正如他們所說,從湖南漣源市茅塘鄉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企業到中國第一、世界第六的機械工程產品制造商,在三一20多年的發展中,改變一直如影隨形。
“其實,我們一直都沒有變。” 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笑了笑:“三一人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品質改變世界’。”
先做人,后做事。“好人做好事,好人會有好的動機,好的目標,才能不斷改善管理,把產品做好。”唐修國說,三一人要改變的不僅是一個企業,更是“中國制造”的世界形象。在這根指揮棒的引導下,7萬多三一人演奏出一首動聽的品質協奏曲……
■ 科技鍛造品質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中國泵車市場,國內企業只能生產32米以下的短臂架泵車,長臂架泵車市場全部被國外品牌占領。當時國外把臂架的長度做到了最高36米,業內都認為臂架每增加一米比登天還難。
面對這種局面,正處于蓬勃發展之中的三一,決心研制世界一流水平的混凝土長臂架泵車。從1998年開始研究實驗,到1999年4月,三一的研發團隊一次性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7米混凝土泵車,2000年就投入批量生產。
進口一個36米的臂架要花110萬元到130萬元。而經過自主研發的同樣產品,成本也就是20萬至30萬元。一個臂架就有100多萬元的利潤,而這種利潤正是技術創新的高額回報。2011年,三一將泵車的長臂架做到了86米,這一自主研制的成果再次刷新由他們自己創造的7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世界紀錄。
當別人問及三一的臂架究竟能夠做多長時,三一重工執行總裁易小剛甚至放言:“三一最終能把臂架做多長,我自己不知道。但有一句話我是敢說的,從此以后這個世界吉尼斯紀錄將永遠屬于我們三一。”
易小剛的自信來源于三一一直以來對科技研發的高度重視。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常說,一個企業固定資產回報率是很低的,而研發的投資回報率很高。多年以來,三一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至7%用于研發,是同行業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一年用于研發的投入高達近20億元;三一建立了9大試驗檢測中心、58個實驗室,從產品研發、工藝設計、流程改善各個方面提升產品品質;在三一,研發部門享有人員數量不受限、預算經費不受限等諸多特權,研發人員則擁有最通暢的晉升渠道、最優厚的待遇和最具成長空間的平臺。一次,大家討論三一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有人說是營銷,有人說是服務,一個員工站起來,說這些都不是。他說三一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梁董事長這個人比較“大方”。
在三一,有兩句話是研究人員絕對不能說的。第一句是“國外是這么設計的,我們也這么設計”;另一句是“國外沒有這么做過,我們也不能這么做”。
2025-04-14 14:40
2025-04-14 09:17
2025-04-14 09:16
2025-04-14 09:14
2025-04-14 09:14
2025-04-14 09:13
2025-04-14 09:12
2025-04-14 09:11
2025-04-13 08:58
2025-04-1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