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性反思這三年工程機械行業的起起伏伏,避免重蹈覆轍
應該說,這幾年市場的快速變化對行業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給我們的經營帶來較大困難,造成產品庫存增大、資金緊張、效益下降;另一方面,我們認為行業這樣的經歷對工程機械行業的長遠發展又是一件好事,促使我們冷靜下來,認真進行理性思考。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十年的高速發展,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實力迅速增強。同時,我們的視野和發展目標也獲得了拓展和提升。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還是一個不夠成熟的行業,我們的經歷還不夠豐富,我們應對風險、抵御大風大浪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機制還不夠。這一次的市場變化經歷,又一次給我們上了一課。如何打造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百年老店,打造國際化的企業是我們今后較長一段時間的重要課題。
隨著工程機械行業規模的不斷增加和行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今后,工程機械行業出現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但不排除出現幅度稍小的、局部的起起伏伏的情況,只要我們能夠把握行業發展大局,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著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單純追求一些表面的指標,我們就能避免大起大落對行業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保持工程機械行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局面。
三、2014年工程機械行業面臨的形勢及發展預測
1、全面深化改革將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我國經濟穩中向好
當前,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科學判斷,確立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持定力、穩定政策,穩中有為,創新調控方式,堅持不擴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推出簡政放權、貿易投資便利化、利率市場化、擴大營改增試點等多項改革,出臺鞏固農業基礎、釋放內需潛力、優化產業結構、化解過剩產能、減輕小微企業負擔、促進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明確經濟增長合理區間的上下限,從而有效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穩定社會預期,持續激發市場活力,不斷積累積極因素,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將繼續穩中向好。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我國經濟出現穩中向好走勢。一季度經濟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8%,增速有所加快。同時,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形勢總體平穩,服務業發展繼續加快,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強化,簡政放權取得積極進展,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社會事業得到加強。
在國際經濟緩慢復蘇和國內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背景下,預計今年我國GDP將增長7.7%左右,增速與上年持平,繼續保持增長穩健、結構優化的發展態勢。為2014年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4年,伴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我國將繼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保持投資合理增長,調整投資方向,提高投資效率,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培育消費新熱點,推動居民消費升級;大力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加快形成經濟自主增長機制。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因此,為工程機械的企穩回升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把握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朝好的方向發展,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突出,實現全面復蘇和健康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展望2014年,全球經濟有望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主要發達經濟體進入回升期,但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有可能對經濟復蘇帶來沖擊。
美國私人消費逐漸增加,家庭資產負債狀況有所改善,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完成,經濟基礎逐漸壘實,在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動下,有可能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期。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程度和時間進程主要取決于其國內經濟表現,而短期內相關指標仍存在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美國國會直至最后一刻才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妥協,未來仍面臨財政風險。
歐元區危機總體有所緩解。歐盟委員會已正式授權歐洲央行自2014年中期開始監管歐元區銀行業,這將進一步加快歐盟銀行業監管統一化進程,有利于改善歐元區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狀況,使歐元區金融市場逐漸趨于穩定,從而有利于增強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歐盟經濟可能逐步企穩回升并擺脫負增長,但復蘇過程仍將是緩慢的。日本經濟恢復了較快增長,但其量化寬松政策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但其增長勢頭明顯放緩,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貢獻率降低,且局部波動性增大。
這些情況印證了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判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3、以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伴隨著外貿紅利、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的逐步減少,我國經濟已告別高速增長期,進入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中高速增長新階段。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走勢,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部分地方政府負債較高,對土地財政依賴加深;實體經濟中,企業要素成本上升較快,部分企業經營壓力較大;部分地區房地產價格漲幅較大;用工荒與就業難并存;環境問題凸顯,影響居民健康;等等。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將存在,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還不穩固,內生增長動力有待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這與不斷推進改革、釋放改革紅利是高度相關的。在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新階段,既要增強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協調性,使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又要著力推進改革開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當前,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環境,惟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逐步實現市場引導的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
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改革的戰略部署,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2025-03-29 08:40
2025-03-23 08:32
2025-03-18 13:57
2025-03-13 09:20
2025-03-12 15:57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
2025-03-08 11:38
2025-03-08 08:52
2025-03-07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