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大力度的工業文明建設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了35年,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但西方國家早期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和污染物隨意排放導致的生態急劇退化和環境嚴重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也在我國呈現出來。目前70%的空氣污染是來自于制造業,而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為降低污染提供了可能性。
再制造是將廢舊機電產品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和性能恢復到新品的批量化制造工程。其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有的還超過原型新品,而成本只是原型新品的50%左右,節能達到60%左右,節材則達70%以上,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從而有力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再制造既是一種先進制造手段,也是一種綠色制造手段。通過最大限度地挖掘附加在產品上的價值,實現‘三贏’。再制造產業在節能環保的同時,又讓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用戶花少量的錢買質量特性等同于新品的產品。
再制造作為一種可循環模式對工程機械行業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現今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保有量已達600萬臺以上,能否充分利用“再制造”更好的“消化”陳舊設備,對中國工程機械發展并不是一處虛幻的海市蜃樓。
打造循環經濟工程機械再制造方興未艾
潛力巨大再制造2015產值將達500億
再制造產業在我國發展已近15年,由最初面臨重重困難、各項工作難以展開,發展到目前獲得國家政府機關、行業領域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大力支持,迎來廣闊市場前景。我國已進入機械裝備和汽車報廢的高峰期,再制造產業發展面臨難得機遇。據測算,全國役齡10年以上的傳統舊機床超過200萬臺,80%的在役機械超過保證期,廢汽車約500萬輛,若將其中10%進行再制造,產值規模將超過千億元,潛力十分巨大。
2025-04-02 14:24
2025-04-01 10:46
2025-04-01 09:30
2025-03-29 08:40
2025-03-23 08:32
2025-03-18 13:57
2025-03-13 09:20
2025-03-12 15:57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