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制定的工業強國戰略中,強調裝備制造業要向智能化發展。我認為,工程機械要真正實現智能化,至少需要10年。”中國工程機械工業...
“在我國制定的工業強國戰略中,強調裝備制造業要向智能化發展。我認為,工程機械要真正實現智能化,至少需要10年。”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
金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語道破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點。這意味著,未來10~20年內,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要想實現由大到強,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智能化是突破口。
政策“給力”
記者了解到,智能制造裝備將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實現重點領域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據工信部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產值達3000億元以上。
事實上,自2009年5月《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以來,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據工信部發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將達20%以上,預計年銷售產值將會達到6萬億元。這其中,智能制造裝備是“十二五”期間發展重點方向之一,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作為高端裝備重要領域的智能制造裝備,在“十二五”期間將保持25%以上年增長率。
據記者了解,考慮到智能裝備的戰略地位,以及在推動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持續加大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并且還將建立首臺(套)裝備示范項目保險機制。
“建立首臺(套)裝備保險機制是科技金融工作的一大創新,是促進科技與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將有利于國產裝備的市場化進程,也將有利于科技企業的產品研發?!庇嘘P專家表示,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間,支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的政策很“給力”。
從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智能化制造發展趨勢看,“十二五”規劃對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化生產、
自動化、數字化等為基礎的智能化制造將成為行業的新標準。預計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將達1000億元,其中對智能化制造方面的投入將高達300億元。這將使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智能化制造水平在“十二五”末邁上一個新臺階。
智能化現狀
目前,智能化的到來已被認定為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發展趨勢。作為這場技術風波的主宰之一,工程機械行業的大佬們早已躍躍欲試。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環境背景下,由于配套件的核心技術相比國外仍有一定的距離,因此,要追趕無法阻擋的國際化步伐,智能化更是一種行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利器。
盡管如此,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智能化制造技術應用情況仍不容樂觀。資料顯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中超過25%的企業處于智能化制造的未起步建設階段,43%的企業處于智能化制造的單項覆蓋階段,22%的企業處于智能化制造的集成提升初期階段或過渡階段,只有不足10%的企業處于智能化制造技術較全面的突破性應用階段。
看到這樣的數據,不禁會感慨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智能化技術的滯后性。
造成這種局面也是有因可循的。首先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屬于趕超型工業,自動化的水平偏低,自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無法比拼。其次大部分機械企業在制作過程中的信息化水平也不高,因此無法形成信息化系統效果。
西方發達國家都沿襲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發展歷程。而中國是趕超型工業,工業自動化平均水平嚴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