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消化嚴重過剩的產能,各工程機械企業都推行了更加激進的銷售政策,比如零首付、分期付款、甚至送寶馬奔馳等,使原本就很高的財務風險變得更加難以控制,很多企業和經銷商掙扎在生死邊緣。
北京恒日集團公司董事長楊馳升形容說,目前的市場混亂局面就像是一幫瘋子帶著一幫傻子在猛打猛沖。
亟須自我救贖
安徽力源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兆宏認為,以前的銷售模式決定了代理商們今天正在吃自己昨天種下的苦果,所以對待這種過度競爭,已經不能只靠自律,而需要完全的杜絕。
濟南穿山甲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薛中則表示:“市場一直是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假如將來從60家挖掘機品牌淘汰剩下最后6家,市場就有可能有序競爭了。”他認為,無序競爭是市場走向理性狀態的必經階段,現在的問題核心是品牌太多,這是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的源頭。
以市場份額論成敗的惡性競爭,使得行業生態環境撲朔迷離,主機廠與主機廠之間、主機廠與配套件廠之間、主機廠和代理商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而永無休止的價格戰,一次又一次的價格協調,讓所有關聯者一再陷入尷尬境地。在此情勢下,工程機械行業如何進行自我救贖呢?
早在2005年,在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倡導下,部分行業人士發出共贏宣言,倡議“共創有序競爭環境,維護中國制造的聲譽,優質優價,共同走向國際市場”,呼吁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及時將國際市場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之中,加快海外拓展步伐。
2011年,湖南31家企業簽下工程機械行業公約,立誓遠離不正當競爭,不得指使、授意、慫恿、暗示第三方機構、個人惡意攻擊競爭對手;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傾銷產品;不得與招標方合謀或與其他投標方串通投標,排擠競爭對手;不得搞商業賄賂;公約成員應嚴格遵守公約條款,維護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利益和形象等。
這無一不表明工程機械行業在遭受重創后,一次次進行的自我救贖。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產業不升級,結構不調整,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價格廝殺將不可避免。
然而,工程機械企業轉型較難。大部分中小企業技術力量不足,研發能力薄弱,難以應對新技術不斷升級和產品的結構調整;市場開拓難度大,支柱產品難以培育和發展。而在市場低迷期,行業進入下行通道時,骨干企業對兼并重組收購動力不足,這都給工程機械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了挑戰。
但只有知難而上,才能拯救自我。專家指出,只有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