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發展階段之變
中國已經成功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從追隨者到世界規則的共同參與者和制定者,從生存階段到發展階段,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從先富到共同富裕,從物質匱乏到精神追求,從人口紅利到人力資本紅利,從政府包攬到多元參與,我國出現了一系列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我國外部環境面臨的發展機遇變化。傳統的機遇是納入全球分工,加快投資,擴大出口。那時,中國先要融入世界,參與全球分工。缺錢,就要吸引投資。我們生產的很多產品是為人家代工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另外,中國國內還沒有那么大的消費能力,也要靠國外的市場來消化國內的產能。現在,環境和資源約束加大了,粗放型經濟不可持續,先進的技術買不來,外部市場也不行了。舊機遇變成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創新能力和擴大內需的新機遇,倒逼中國開始新一輪改革和調整。
第二個變化是增長速度的變化。中國經濟從兩位數的增長變為個位數的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有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因素,也是我們主動宏觀調控的結果,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如今中國一年GDP的增長量相當于1994年一年的經濟總量,不可能也沒必要再去追求更高的發展速度。面對經濟增速的放緩,中央最關心的實際上是增長的合理區間。上限就是通貨膨脹不能太高,要把物價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下限就是要保障就業。按照這個要求,把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定為7.5%左右。太高了,不利于結構調整;太低了,會給就業帶來壓力。而一旦經濟發展越出合理空間,政府就會采取相應措施,表明國家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不是片面強調速度。當然,說經濟放緩是一種符合規律的主動調整的結果,并不是說沒有“憂”。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階段,完成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任務既復雜又艱巨。
第三個變化是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和動力來源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中國利用勞動力價廉、環境承載力高等比較優勢,吸引了大量外資,利用向外部市場銷售產品,換取快速發展。這種模式對一個發展中經濟體非常管用。而一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之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外部需求減弱,中國生產出來的東西,必須更多靠內部需求消化。如果繼續簡單用加大投資的辦法來刺激經濟,就不對癥了。下錯了藥,使反了勁,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造成產能過剩,加劇經濟不平衡。因此,必須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和發展動力,創造和用好新的動力源泉,充分發揮好改革紅利、市場化紅利、城鎮化紅利和人力資本紅利。
第四個變化是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要求更加迫切。“蛋糕”大了,人們在得到實惠的同時,不公平感增強了。老百姓不是對生產總值不滿意,而是對收入分配、環境、教育、醫療等不滿意。發展的軟制約更加突出。我們看到,一方面,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越來越重要。比如,京津冀要協同發展,必須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前不久,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六省區市以及環保部等中央有關部委,已共同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今后,六省區市將分享“同一張路線圖”“同一個儲油罐”“同一個預警臺”以及“同一支執法隊”。京津冀有望兩年內改變燃油標準不一的問題,統一供應符合國五標準的燃油。另一方面,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問題更為突出。社會治理、社會保障、法治建設、誠信體系建設、文化發展等,都不能適應新階段的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努力推動協同發展。
第五個變化是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諸多的變化表明,新一輪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制約,背后是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說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是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多年一直想改但改不動、改不了,難啃的硬骨頭,需要改的多是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不少觸及深層次社會矛盾,凝聚共識難度加大。二是改革必然觸動利益,觸及靈魂。城鄉之間,部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利益關系都要調整,甚至要觸動一部分既得利益。三是這次改革要解決制度的成熟定型問題。這涉及頂層設計,涉及體系性和制度性安排,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體制機制,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對黨和政府把握全局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國際環境風云變幻,外部環境錯綜復雜,把握好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兩個市場的難度越來越大。
面對如此復雜的情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改革制定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大政方針已經確定。要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解決觀念和理念問題。深刻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解決政府越位、錯位、不到位的扭曲行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強誠信和法治建設,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二是解決好頂層設計問題。自上而下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以“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為抓手,簡政放權。三是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從體系改革入手,全面推進。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四是抓住重點領域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五是通過各方面制度安排保障人民權益。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健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用加強社會建設等措施全面推進改革。六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激勵創新主體、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和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全方位做好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等各項工作。
“基礎實才會行得穩,動力足方能走得遠。”李克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指出,要向改革要動力,向調結構要動力,向改善民生要動力。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不僅要爬坡過坎,還要行穩致遠。演講向世界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中國經濟開局平穩,總體良好,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25-05-06 10:42
2025-05-06 10:41
2025-05-06 09:28
2025-05-06 09:27
2025-04-28 14:41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