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上崗
“智慧紅利”緩解用工難
“把機器人引入制造業生產線,是我多年夢想。”年君在淮上區經營著一家專業生產重型車輪的企業,多年前第一次目睹機器人作業,便為這些大家伙的生產效率感到震驚,“一臺能抵幾個壯漢,企業用人減少而生產精細度和效率大幅提升,印象太深刻。”
如今,機器人曾經施展過的“魔法”,正在年君的工廠上演。前些年,趁著企業喬遷新址,他購進工業機器人,結合生產線特點“活學活用”自己改造,將智能應用貫穿車間生產。據他估算,經營規模是原先三倍,自己沒有增加一名員工,就實現了產品種類和企業效益的倍增。
機器換人,動力何在?用工難、用工貴是主要原因。
一位企業家以購進一臺價值30萬元、可代替4名熟練工人的機器人舉例,按照每位工人每年成本至少6萬元計算,一年多便可收回成本,而且一臺機器人一般可使用10年時間,即使因升級改造而淘汰,也能服役3年以上。
此外,機器人生產還會大幅減小車間生產面積,在人機配合作業時提升產能,這對于善于精打細算過日子的中小企業老板來說極具吸引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考慮人工“無法長時間持續”、“動作不穩定”、“人性的不可控一面”等先天劣勢和管理難度,企業家們對“任勞任怨、不求高薪、不會辭職”的機器人更加青睞。在人口紅利減退的壓力倒逼和自動化浪潮的席卷下,緩解用工緊缺的生產難題,成為企業管理者在招兵買馬時選擇機器人的一大原因。
然而,常常“以一當十”的機器人也并非萬能。雖然在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崗位,機器人替代已成趨勢,但缺乏決策、判斷能力的機器人,注定無法勝任所有崗位,也無法引起人力勞動的快速貶值。機器人進入制造環節,將工人從單調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普工“晉升”操控技工,轉戰技術要求更高的崗位,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工人提升素質,員工隊伍優化,工業轉型升級。
未雨綢繆
分得產業“一杯羹”
由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等相結合的智能制造技術,貫穿企業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制造業的各個環節,正在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據了解,在產業發展迎來利好契機刺激下,國產機器人產業投資熱情日益高漲,僅目前勾勒出“打造機器人產業基地”宏偉藍圖的城市就已接近30座。
面對廣闊市場空間蘊含的潛力,人們同時看到的是與機遇并行的挑戰。近年來,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相關企業奮起直追,但由于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發滯后、產品認知度不夠等突出問題,國產機器人產品附加值低等劣勢凸顯,在擁擠的低端產品市場,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
智能制造業,已經成為制造業升級的必由之路,隨著身后市場的不斷壯大,“全球第一市場”熱盼具備相匹配的技術和制造水平,值得欣喜的是,這其中也有我市機器人產業龍頭企業“起跳摸高”的探索實踐。
“行業內像‘配天’這樣,圍繞驅動、控制器、減速機等幾大核心零部件同步研發的企業不多。”聞建中告訴記者,作為我市機器人產業的龍頭企業,配天(安徽)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從前端技術研發、中間的生產加工、到下游示范應用,已經基本搭建起產業鏈雛形,雖然目前量產規模并不大,但隨著“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裝配”和“控制柜生產裝配”等工藝流程的不斷優化改進,企業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進一步提升,這一點通過前期廣東、貴州兩家企業的小試并收到良好反饋就能被印證。
“總體上說,國產機器人與頂尖水平的‘洋品牌’還存在差距。”聞建中表示,從我國機器人當前市場競爭看,外國機器人產品優勢明顯,而作為一個剛剛起步的產業,國產機器人必將經歷一個逐步被接受的漸進過程。
2025-05-06 10:42
2025-05-06 10:41
2025-05-06 09:28
2025-05-06 09:27
2025-04-28 14:41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