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記者:近些年隨著中國外貿的增速不斷下滑,外貿經濟的貢獻率也正在減少,有論調認為中國的外貿作用正在逐漸弱化。請問,新時期如何看待外貿的作用和重要性?
支陸遜: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外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走過了波瀾壯闊、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加強與世界經濟融合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是推動了經濟增長。外貿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18%左右,有力推動了我國開放型經濟建設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二是擴大了就業。外貿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數1.8億左右,使富余勞動力轉化為人口紅利,創造了國民福利,有力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城鄉統籌發展。其中加工貿易直接帶動就業4000萬人,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轉變為產業工人。
三是緩解了資源制約。我國耕地、水、礦產、森林、能源等人均水平都只有世界的1/10-1/2,進口不僅保障了國內市場供應,也緩解了國民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據測算,我國進口農產品相當于節約了10億畝耕地。
四是充實了財政收入。關稅、海關代征增值稅與外貿直接相關,當前外貿創造了18%的全國稅收。
五是推動了產業升級。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進口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使我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品制造國,部分產品和領域的制造、設計水平躋身世界一流。舉一個例子,廣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企業生產方式逐步由OEM(貼牌代工)向ODM(委托設計)+OBM(自主
品牌生產)轉變,ODM+OBM生產方式的比重由2010年的42%上升到2014年的66%。2014年廣東加工貿易企業擁有品牌總數2000多項,比2010年增長63%,對產業升級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六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認真履行承諾,不斷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完善外貿法律法規體系,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了創新,激發了市場活力。
七是加強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外貿作為推動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對發展與各國的經貿合作、形成我國對外關系新格局和助推大國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踐表明,外貿是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支撐,是促轉型、調結構的重要依托,是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事關我國發展全局。在當前外貿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必須努力保持我國外貿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這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國際商報社記者:國際產能合作正成為中外打造互利合作升級版的突破口,此次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也提出要加快推進國際產能合作,能否請您介紹相關情況。
支陸遜:近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從指導思想、奮斗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作為“走出去”協調機制的牽頭部門之一,近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是非常有成效的。2014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投資1028.9億美元,是2002年的38倍;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達2.1萬億人民幣,其中大型成套設備出口約1100億美元。
下一步,商務部將會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制訂具體的政策配套措施,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簡政放權,提高企業境外投資的便利化程度。近日,商務部修訂出臺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明確了將來的管理模式是“備案為主、核準為輔”,進一步釋放了企業境外投資活力。
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部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和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手段,把我們的金融優勢和產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綜合競爭優勢,推動電力、鐵路、鋼鐵等行業對外投資合作。
第三,推進雙邊合作項目。設立并培育境外經貿合作區,引導更多項目進入合作區,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第四,利用雙邊合作機制。充分利用商務部在國外的200多個經商機構,搭建平臺,幫助企業有針對性的選擇重要行業的企業來進行對接,幫助他們在技術、貿易、設計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第五,強化公共服務。開展國別政策和市場的深入分析,加強對企業境外投資的國別行業指引,加強安全風險預警和突發事件處置。
謝謝大家。
楊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