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德國,“工業4.0”確實已上升為德國的國家級戰略,但就連德國業界都有300多種對于“工業4.0”的不同闡述,這說明嶄新的事物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定義,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所以耳聞為虛,眼見為實,要想在工業4.0方面有發言權,必須親自去德國的一線工廠深度學習、一窺尊容,下面我們就跟隨一名親身德國的記者的經歷一邊學習一邊探討!
一、未來工廠——“機器”有了靈魂,它能讀懂“產品”
位于巴伐利亞州東北小鎮上的西門子安貝格電子制造廠,雖然只有三座外觀簡樸的廠房,卻被譽為德國“工業4.0”模范工廠,它是未來德國工業的一個縮影。
安貝格擁有歐洲最先進的數字化生產平臺。工廠主要生產PLC和其他工業自動化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無論元件、半成品還是待交付的產品,均有各自編碼,在電路板安裝上生產線之后,可全程自動確定每道工序;生產的每個流程,包括焊接、裝配或物流包裝等,一切過程數據也都記錄在案可供追溯;
更重要的是:在一條流水線上,可通過預先設置控制程序,自動裝配不同元件,流水生產出各具特性的產品。
由于“產品”與“機器”實現了“溝通”,整個生產過程都為實現IT控制進行了優化,生產效率因此大大提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工作量需要人工處理,主要是數據檢測和記錄;工廠每年生產元件30億個,每秒鐘可生產出一個產品,產能較數字化前提高了8倍,而由于對所有元件及工序進行實時監測和處理,工廠可做到24小時內為客戶供貨。
此外,由于實時監測并挖掘分析質量數據,次品率大大降低。工廠負責人卡爾·比特納說,該廠質量合格率高達99.9988%,“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同類工廠可以實現如此低的次品率”。
二、自動化中心——機器也會自我更新
離開安貝格,我記者來到德國北部的雷蒙哥,這里是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工業自動化應用中心,專門為企業研發并生產推動“工業4.0”所需的設備和解決方案。
“傳統工業時代下,如果更換一臺流水機器的設備往往需要數天。但是現在我們只需要幾分鐘。中心負責人尤爾根·雅思博奈特說。這是因為在傳統設備的安裝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先把新的部件手動連接到工作環境,然后再去調整生產線上的控制裝置。就像幾十年前使用電腦工作時一樣。“那時,每個新部件都需要一張帶有驅動程序的軟盤,安裝之后經常與計算機上的其他部件發生沖突,以至于用戶不得不手工進行調整。”
而現在USB的出現讓一切變得簡單和輕松。我們只需把新裝置插到計算機上即可。“即插即用”成為這一技術進步的生動描述。現在,工業4.0的專家們用“即插即生產”來指設備和系統的順暢配置,就像雷蒙哥公司的場景一樣。就像電腦一樣,未來的部件會自發地與工作環境相連接,自己把自己集成到現有控制系統當中。
三、機器人會取代工人嗎?
據德國一家獨立市場調研機構的統計,截至2014年8月,德國70%的工業中小企業都已經開始“工業4.0”的革新,主要包括引入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進行生產。這昭示著一種怎樣的未來呢?
首先,工業重心發生了轉變。工業4.0之前,所有的革新都是為了通過規模效應以及員工生產率來降低成本。而未來工業制勝的秘訣在于,如何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還能縮短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的周期,以及如何滿足更復雜、個性化的產品需求。水木然點評:當然這一點其實也是為了滿足當今人們對于多元化、個體化產品的追求!的確,這是一種世界潮流。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
2025-05-15 19:02
2025-05-12 08:39
2025-05-12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