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核心技術遭遇打壓
目前,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仍然是汽車制造業。汽車鋼板的搬運、裝配,甚至打磨、噴涂大都由機器人完成。德國酷卡公司的展臺展示的就是機器人靈活翻轉汽車鋼板。多家外國展商都告訴記者,他們的客戶近50%都來自汽車制造業,另外50%則廣泛分布于通訊、電子、太陽能、快速包裝等各個行業。
幾家中國企業盡管展位靠后,排場也沒有外國大企業那樣氣派,不過在展示方式上也算動了不少腦筋。上海新時達公司展示的五子棋機器人邀請參觀者現場對弈,引來不少觀眾的參與和圍觀,并對其中涉及的技術和現場工作人員熱烈交談。
盡管如此,中國展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整體實力較弱仍是不爭的事實。
在外國展商眼里,中國制造的機器人僅僅可以用于碼垛這些簡單的工作,復雜精細一些的工種就無法勝任了。
“這不是實情。現在焊接、打磨這類工種的通用機器人中國廠商都能制造了,只是負載量500公斤以上的機器人還無法實現國產,導致都只能購買外國廠商的高價產品。因此,這也是目前國內機器人研發的方向。”于華山說。
中國的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最早進入這一行的是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成立于2000年,但是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從科研院所的機器人研究室起步,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然而發展至今,新松公司雖然已經在國內業界算得上龍頭老大,卻并不被認可為是一家標準的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而是一家機器人工程公司,以提供設備集成設計安裝維護工程為主業。只有自動牽引車(AGV)機器人等少數品種,是真正屬于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機器人本體。和國內大多數公司一樣,大量零部件甚至部分品種的機器人整機都要依賴進口。有業內人士評價,中國國產機器人的總體水平和國外公司至少差了30-50年,也就是說,中國公司目前只能生產外國公司30到50年前的產品。
為何新松公司會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一家國內廠商的工程師向記者直言:“因為做機器人本體賺不到錢。實際上,目前在生產機器人本體的公司也不賺錢。”而另一位工程師則告訴記者,生產機器人本體的企業由于核心技術力量不強,會遭到外國企業的嚴酷打壓。他認為新松轉型成一家工程企業,正是這種壓力之下的無奈抉擇。
一臺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共包括三項: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和減速器。其中減速器完全需要依賴進口,而控制系統和伺服電機,國內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但適用機器人的范圍還較為有限。
由于國內生產企業產能低,產量小,因此在進口零部件時,價格要比那些進貨量大的廠商貴,成本高。而在銷售時,國外廠商由于成本低,就可以將售價壓至國內廠商的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直接逼國內廠商退出市場。
以減速器為例,這一小小的用于機器人關節處的零部件,單個售價就高達一兩萬元。一架六軸機器人,國內廠商的售價大約十幾萬,單單減速器就要占掉將近一半。2014年,國產六軸機器人本體產量不到2000臺。整個國內機器人市場70%都被“四大家族”占據,而全部國產機器人企業加在一起的市場占有率僅僅只有5%左右。
中國廠商的奮力掙扎
中國企業究竟弱在了哪兒?一家美國廠商的工程師認為,在基礎研發領域,中國缺乏人才力量。“要同時解決好載重量和精確度問題,設計和工藝是一個方面,材料尤其是金屬性能也是一個方面。而材料研發需要無數實驗論證,才能確定配料比例和提煉方法。這不是機器拆拆裝裝就能簡單學會的。”
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前端抓手制造商德國ZIMMER公司,其銷售經理蔡林潔告訴記者,他們的很多產品甚至拆都拆不開,就更別提模仿了。“其實減速器也是這樣,其內部有一個工油系統,能拆開,但是很難裝回原樣。另外還有一個小裝置,其材料必須經過稀土深加工,這也構成了一道技術門檻。”蔡林潔說,更有許多機器人,廠商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的拆解,還安裝了GPS定位。
記者從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減速器供應商日本納博特斯克公司了解到,即便已經占據市場領導地位,他們在減速器研發上的投入力量仍然很大。就單單減速器的研發團隊有100多人。這個數目是國內目前任何一家機器人公司都未能企及的。記者又將新松公司公開的研發投入數據對比了華為。后者雖然不是機器人公司,但也屬于硬件設備生產型企業。新松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是營收的12%,而華為則達到30%。
基礎研發通常需要投入很多年才能有回報,而中國企業目前的薄利模式,不足以支撐大筆的研發投入,于是進一步導致只能在低端制造領域惡性競爭。
除了資金投入不足,基礎研究型人才的缺乏,技術型工人的缺乏也造成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掣肘。美國通用電氣上海研發中心的一名電氣工程師告訴記者,他們在采購設備時的困擾在于,有些國產廠商可能產品本身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裝配維修能力就是上不去。“東西好,也便宜,但是裝了就是容易壞。”他認為這是整體工業水平低下造成的,已經不是個別企業的問題。對于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他的評價較好,就是因為新松公司的集成裝配能力不錯,行業口碑較好。
參展本屆工博會的中國企業相比新松公司更是后起之秀,并且也在從事著和新松公司相類似的業務,即向用戶提供機器人設備的整體設計、安裝和維護工程。但是這些公司紛紛向記者表示,他們不想也不會成為第二個新松,他們都希望成為真正的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為此,如何突破技術研發的難關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和新松起源于科研機構不同,這些新興企業大多原先就從事機電行業。例如上海新時達原本從事的是電梯控制系統的開發生產,而南京埃斯頓的長項則是伺服電機。在公司已經能研發和量產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的其中之一時,成本壓力相對減小。其中上海新時達更是尋求通過企業并購來迅速突破技術瓶頸。在制造研發電梯控制系統時,他們就收購了德國新格林納公司85%股份。而此次進軍機器人行業,他們又收購了深圳眾為興,以補充自身在小型和高精度機器人領域的不足。
“我們收購了德國公司后,他們的工程師最初對我們不十分友好。直到我們的技術水平開始慢慢趕上他們之后,他們才開始表現出合作的一面。”于華山說。
南京埃斯頓和安徽埃夫特公司也表示,除了與院士工作站合作,他們正積極尋覓海歸人才,以期望能用盡量短的時間縮短和國外的技術差距。
“至少我們讓一部分不想挨宰的中國公司有了選擇的余地。”李坤這樣對記者說道,“實際上,對許多國內中小企業來說,行業標準并沒有國際標準那么高。因此,并不需要那么高要求的機器人。而我們中國企業自己研發的機器人可能完全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我們安裝維護的人工費畢竟比國外便宜不少,那為什么不用國產的呢?”安徽埃夫特公司的經理也表示,他們的產品目前主要針對一些危廢行業或者環保行業,替代這些不適合人工的行業工種。
盡管目前和國外大企業尚不在一個競爭層面上,但是這些中國公司都表示,每年的銷售額還是在以平均30%-40%的速度增長,因此前景仍然看好。未來怎樣在技術研發上尋求突破,仍是他們共同需要面對的挑戰。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