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對比德國制造所體現出的工匠精神,對此也有過多次討論,現在國內對于這方面有很大的缺失。真正的工匠精神是“將心注入”,在工作中無我的投入,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的境界。而國內“唯快不破”,心多浮躁,如何做到“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
郭朝暉:我國制造業缺乏工匠精神,這與歷史文化淵源、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和質量管控的法治環境有關。說白了,我們還是剛剛從農業社會走出來的。
這種狀況會隨著我國制造業的轉型而得到改變。但如果缺乏主動意識,改變的過程會付出重大的代價,包括企業的倒閉。要推動這種改變,國家層面要從加強質量監管、推動教育改革入手。企業則要建立質量第一的價值觀、并加強對員工的質量意識。
我曾經在上海交大講過一個觀點:制造轉型的重點是兩個,一個是提高勞動效率:手段是智能化、自動化和發展第三產業。另外一個是提高質量。最近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與提高質量、滿足中產階層消費需求密切相關。要真正理解這些問題,一定要研究中國的人口問題。但說來話長。這里沒法展開。
提問:“機器換人”不是一個新話題,但會持續下去。“機器換人”當然有合格勞動者缺失的因素存在,但據觀察,現實中更多的是企業對低成本的無限追求。這是謀求在“微笑曲線”底端實現騰挪。您如何看待各地掀起的“機器換人”熱潮?
郭朝暉:追求低成本不是企業的錯誤,而是企業的任務。不追求價值的企業是不道德的。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企業最大的道德是在遵守法律和人類底線的前提下創造價值。而且,機器換人可以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效率,并非傳統的、以壓低質量、犧牲環境、壓榨勞工為手段的低成本戰略。
研究一下中國的人口就知道:未來的自動化水平提高,本質上是缺少勞動力導致的;不一定是企業主動要做的,是不得不做的。兩年前,自動化博覽約我寫篇文章,我記得題目好像是:未來十年是自動化黃金十年。就是基于中國人口問題作出的判斷。
提問:未來十年,正是大量企業從工業2.0向工業3.0邁進的關鍵周期,也是中國制造業提升自動化水平的黃金十年。在投入產出、設備維護等方面有哪些誤區?如何繞開這些誤區呢?
郭朝暉:1、自動化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不要盲目追求先進性。2、設備價格要用全生命周期的觀點來看,不要貪圖購買價格的便宜。3、設備維護是個重要問題,自動化程度越高、對質量要求越高,重要性越大。我這里提醒各位:未來的企業一定要靠質量取勝。過去,有些企業把“質量第一”寫在墻上,但這是給客戶看的、甚至是欺騙客戶的;今后還不重視質量,就要把自己騙了。
提問:在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方面,政府根據階段首先進行試點和標桿項目打造,并根據試點經驗總結后再推廣。大型民企如三一重工等也在按照市場規則在有側重地推進。對于國內智能制造的推進有何擔心?有哪些可能的風險需要提前防范?
郭朝暉:我最擔心的事情,是“貼標簽”式的智能制造,缺乏統一的規劃和頂層設計。這樣做出來的智能制造系統,很可能就像有一個木板高低不同的“木桶”,不具備經濟性。
另外,我們的文化中缺乏認真、嚴格、執著的精神,不喜歡基于數據的工作方式、不注重知識的積累。這對推進智能制造也是很不利的。
提問:企業作為推進智能制造的主體,目前來看,并沒有很好的方向和切入點。對于這場迎面而來的新工業革命,除了技術方面的考量,您還將社會、經濟、甚至政治等因素納入統籌思考范疇。為什么會進行復雜化思考?
郭朝暉: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認為:只有將發明用于經濟活動并取得成功,才能算是創新。所以,談創新必然談經濟。而且,在發展中國家,技術的先進性和經濟性往往是矛盾的。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經常看到成百上千的社員拿著鋤頭籮筐去參加水利建設。他們為什么不用挖掘機呢?要知道:一個挖掘機的工作效率,能夠抵得過幾十個壯勞力。道理很簡單:沒錢、買不起。如果一個農民要自主研制挖掘機,有必要嗎?顯然沒有必要。所以,經濟落后的時候,采用高技術往往是沒有必要的。
這樣的矛盾,在當今的中國還是普遍存在的。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區別。當然,在經濟現象背后,是人口、社會、政治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改變,會改變經濟運行的規律。
要推進技術進步,必須學會利用市場。通過制定合適的市場規則,讓市場推進創新。這一方面,我國差距太大。喜歡對科研的直接投資,最后的結果往往背離初衷。對此,美國人很有經驗,值得參考。
工信部安筱鵬司長有個很有見地的觀點:美國的制造業為什么回歸?本質原因是金融危機后,美國加強了對金融的監管、賺錢困難了。于是,資本大鱷開始投資制造業。這就是通過法治影響市場,通過市場影響經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今天的近憂是昨天缺乏遠慮的結果。看得遠一點,才能知道哪些是發展方向、哪些是泡沫。不看政治、經濟、社會,就看不到技術發展的趨勢,眼光就是看不遠的。
提問:大企業有建立生態和開發平臺的能量和號召力,推進工業4.0方面看上去更有優勢,也更順利些;那中小企業在工業4.0時代的生存法則是什么?
郭朝暉: 小企業的優勢是反應速度快,特別適合在新興領域迅速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優秀的小企業會有更多的優勢。我年初參觀過一家企業,一個感覺是: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推進智能制造的條件比較好。當然,能否抓住機會,最關鍵的是靠優秀的企業家。
提問: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廠,也是未來最大的智能裝備應用之地。豐富的應用場景,給我們帶來了他國無法比擬的工業大數據。要充分挖掘工業大數據的商業價值,企業方面要著手開始哪方面的行動?要注意避開哪方面的陷阱?
郭朝暉:大數據技術的推進,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條件來決定。用大數據之前,先要學會用數據說話;用數據說話,就要有高質量的數據作為基礎、還要知道數據會說假話。所謂數據高質量,不僅是精度高,更重要是數據的完整性要好。片面的數據,很容易導致錯誤的分析結果。
現在關于大數據的暢銷書,主要是針對個人大數據的。針對工業企業的理論總結很少,而且很多總結得不好。我個人認為:工業大數據和商務大數據的使用方法有著本質的區別,切忌將商務大數據的理念和方法,生搬硬套到工業大數據。
如果把現在流行的說法用在當前的場景,大數據分析創造價值是要碰運氣的、有時候是非常困難的。有些專家自己沒有做過,體會不到。我的一個初步判斷是:現在有些暢銷書、學術界的觀點,可能只適合高大上的企業。有些案例,如飛機發動機診斷,或許只適合GE、西門子這樣的超級大企業。所以,還是那句話:一切從自身的實際出發。
我一直覺得,中國企業最需要改進的是管理,其次才是技術。管理不到位,再好的設備和技術也發揮不出來。我個人認為:工業大數據在提高我國企業管理水平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因為企業管理往往是我國企業最嚴重的短邊。我分析過一個企業,大數據及相關配套技術能創造的價值,可能超過其利潤總和。相當的驚人!
大數據很重要,現在很熱,但我覺得是過熱。如果大家都不清楚怎么做,連菜場大媽都在談大數據了,這不正常。要用好大數據,一定要深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不要盲動。
提問:以自動化和信息化為主題“兩化融合”在我們國家和推廣多年,但總體成效乏善可陳,智能制造時代推動下,國家倡導“兩化深度融合”,在您看來,企業推進兩化深度融合面臨哪些難點?
郭朝暉:做好信息技術,很早就有所謂“一把手工程”和“二把手工程”的說法。
所謂“一把手工程”就是公司主要領導高度重視。這是因為:信息技術的推進會涉及到大量的部門和個人利益。沒有一把手的強力推進,這些困難是無法克服的。
所謂“二把手工程”,指的是要有真正懂得公司業務、深刻理解IT的公司高層領導直接領導IT項目。否則,做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有種說法:搞好信息系化,企業里至少要有一個明白人。這個看法看似可笑,其實沒那么簡單。
另外,信息化要破除部門之間的圍墻。所以,信息化應該通盤考慮、要站在整個企業的高度去考慮。
提問:兩化深度融合與工業4.0所倡導的縱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郭朝暉:工業4.0要推進個性化定制。個性化定制產品的數字化描述要在用戶的參與下完成,然后交付企業進行生產制造,最后相關信息用于產品的使用、維修、維護過程,直至報廢。相關過程的信息集成就是端到端集成。
個性化定制的生產組織很困難。很可能導致質量下降、效率的降低、能耗的上升。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智能化地安排和組織生產。這時,必須把合同訂單信息、生產制造信息、設備狀態信息、工藝參數信息、產品質量信息等集成起來,進行智能化的動態調度。這就是信息的縱向集成。
提問:有“工業4.0教父”之稱的孔翰寧在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說:“今天發展工業的準則是,數字化一切可以數字化之物,并由此開辟新的價值創造模式”。數字化是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基礎,是進行集成和互聯的“共同語言”,但開始的“數字化戰略”落地并不能帶來對等回報和價值投資,如何權衡投入與收益的關系,把握好原則?
郭朝暉:越是長遠的計劃,越是應該謀定而后動。孫子說: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在我看來,應本著長期規劃、分步實施、價值驅動的原則推進,小步快跑為好。
這時,公司戰略和頂層設計很重要,信息技術如果沒有戰略和頂層設計,就會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
2025-04-13 09:00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