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為本與創新方法
提問:企業轉型升級總是繞不過去產品質量,您對質量話題進行長期關注并不斷發聲。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業間的競爭還處于低成本低層次上,而中產階層的消費崛起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倒逼力量。在您看來,成本導向的質量觀能否根本改變?國內企業該如何做好產品質量和品質保證?
郭朝暉:在我看來,能否改變重成本輕質量社會風氣,與中國能否跨越“中等發達陷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對企業來說,重視質量還是成本,關鍵是看經濟利益:如果偷工減料的企業容易生存,在大環境一定是逆向淘汰。這就是過去十多年我們看到的情況。
要改變這種利益格局,關鍵是看國家的法治建設。要讓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受到嚴重的懲處甚至傾家蕩產,要鼓勵維權而不是把維權群眾看作“麻煩制造者”。要讓企業像對待“恐怖分子”那樣對待自己的劣質產品,中國制造業就有前途了。
眾所周知,國外先進企業有種管理理念叫做6sigma。這個管理理念的經濟基礎是:在用戶那里發現一個劣質產品,將會導致1000倍的經濟損失。否則,追求那么高的合格率干什么?合格率高是要有成本的。
最近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我非常興奮。這才是該干的正事啊!
提問: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題下發《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是最高決策層從深化體制改革下手對創新發展的藩籬著手破除,也是從戰略高度確定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明確要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話語權,深化轉制科研院所改革等。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進程上,創新轉型應該如何走?
郭朝暉:在我看來,中國院校的很多科研是有問題的。院校科研不能健康發展的原因是與經濟脫節。當然,這不僅是科技人員的事情,也是大環境的必然結果。現實中的企業,往往不需要有技術含量的創新。我剛才講的“挖掘機”的例子就說明了這個道理。當然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這種情況會發生改變。
我個人認為:除了基礎性、公益性科研以及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技術,國家不宜直接對高校從事的、普通的實用技術研發進行投資。對于這些項目,需求應該來自企業、資金應該來自市場。國家的直接投資,不僅經濟效益低,還會導致嚴重的學術浮夸與腐敗。省下來的經費,不如直接用來提高教師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讓他們安心教學和正規業務、不要為生活所迫做些花架子的事情。
另外,企業和學校的人員應該交流起來。否則學術界和企業的結合就很難真正的深入。最近關于智能制造、大數據的大型會議很多。這些會議似乎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是科研院所主導、一種是企業界人士很多。這種現象值得品味。
提問: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老師在近期智能制造論壇演講時提到制造業技術轉型與創新時,可分為產品創新、制造過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指明了非常明確的方向。但創新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工業企業的首席研究員,您如何看“根叔”提出的轉型思路?突破的方法又是什么?
郭朝暉:李院士有許多真知灼見,他本人也是推動創新的踐行者。雖從未謀面,但我很尊重并認可他的觀點。
但您的這個問題很大。我個人認為,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可以用四句話描述:始于學習、成于設計、精于質量、強在積累。創新需要技術手段、科學方法、經濟驅動、人文情懷。
我指的科學方法,不僅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方法,還包括科技管理的方法。在我看來,除了華為等個別優秀企業外,科技管理是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短板。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研發落后更甚于生產技術落后:生產技術引進容易,科研管理引進難。改革創新管理,應是很多企業的當務之急。
我再強調一下:華為是個非常值得學習的企業。我從華為身上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希望。但學習華為要結合自己的實際。不學習別人的產出、不結合自身實際,同樣都不會成功。
提問:創新需要科學方法,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在技術人員和企業家看來,又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側重。您作為寶鋼的首席研究員,在這方面有很多心得和思考,跟我們分享下。
郭朝暉:您的這個問題,讓我覺得一言難盡。幾年前,我寫過一本小冊子《管中窺道:技術創新的觀念與方法》。可以說,這是我從事科研工作20年酸甜苦辣的結晶。總結成一句:發展中國家的創新,不同于發達國家,不要邯鄲學步。
提問:您有一個觀點令人印象深刻:“面對工業革命,文化沖突不可避免。”一般來說,傳統產業是發展比較慢的產業,IT產業是發展比較快的產業,而互聯網是發展更快的產業。這種差別會反應到操作人思考邏輯、做事風格和效率上,而未來工業是相互融合的,如何才能跨越這道鴻溝?
郭朝暉:在現實中,這個矛盾非常突出。在不同專業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互相很難理解、甚至相互鄙視、難以達成共識。要解決文化的問題,還是要靠文化本身:要有包容的心態、虛心學習的精神。我很早之前就說過:一個專業的博士,在另一個專業可能只有小學水平。創新需要跨界、需要互相學習,當然也需要互相尊重。我接觸過很多專業的人士,感覺到不同專業的“文化”有很大差別:可能大于御醫和獸醫之間的差別。人們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體會到別人長處,才能促進真正的創新。
提問:互聯網時代極大的促進了信息的傳播與分享的效率,同時也導致巨量的碎片化、無價值的信息充斥在周圍,而人的關注能力是有限的,人們會不自覺的茫然在信息獲取方面,卻沒有能力構建成體系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信息的消化不良”。您在信息獲取與思考、寫作本身的平衡如何把握?
郭朝暉:我曾經說過:結構化自己的知識,一生都要做的事情。我很早之前就發現:很多人的知識是碎片化的,說什么他都知道、但稍微深入就不懂了。更有趣的事:有的人抽象的道理都是懂得,一到具體問題就不懂了。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定要加強思考和總結。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信息社會,人們常常被淹沒在知識的海洋中,結果就是“學而不思”。
我有個習慣:每次有心得體會,就趕緊把它寫下來,進行總結提煉。這樣,思想的火花就可以燃燒起來。有時候,想到的幾句話,寫下來卻成了千言萬語。而自己的認識,也在寫作中提高了。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
2025-04-13 09:00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