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稱為機器人的元年,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都得到了空前的關注。
無論是習大大工業4.0的“機器人革命”還是李總理的“萬名創新”,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機器人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創客加入其中,有人說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而且與世界的水平也越來越近。
那么中國機器人的現狀到底如何,記者近日參加了由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機器人行業分享活動,會上幾位嘉賓主要圍繞了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現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工業機器人的現狀以及機會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售近年來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早在201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據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6.4%%,中國增勢最為迅猛,達55%,年銷售5.65萬臺左右。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發展高速已經引起了外媒的注意,并稱兩年后中國工廠的機器人運作數量將超過任何其它的國家。而這就可以說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水平也超越了所有國家嗎?當然不是,中國的機器人總體數量并不小,不過中國的人口眾多,平均下來,中國的機器人覆蓋率還是很低。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院副所長李進科表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與世界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且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
工業機器人四大核心零部件還需加強!
(1)機器人控制器 缺失基礎性研究: 1、動力學,伺服振動抑制技術 ;2、傳感器和應用工藝的結合 。品牌:KEBA、固高、卡諾普、新代、寶元等。
(2)伺服系統分析 缺失基礎性研究: 1、絕對值編碼器技術; 2、高端電機的制造技術;3、性能指標的實用性驗證經驗。核心品牌: 安川、山洋、松下、匯川、埃斯頓、清能德創 。
(3)控制器 在國外機器人企業如ABB、KUKA、安川、Fanuc等幾乎都是自己研發控制器,包括一些小企業也要自己掌握控制方面的開發技術。由于控制器和機械結構、動力學模型、運動模式等有著緊密的關系,自己研發可以打造自己設備的獨特優勢;
中國機器人企業主要面臨三方面的挑戰
品牌基礎薄弱:中國機器人缺乏大型支柱企業,更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效應。
核心零部件研發滯后:核心零部件缺乏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及產品,市場主要被國外行業巨頭所壟斷
低端產能過剩:盲目擴張生產能力,生產出來的機器人產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應用領域進行價格競爭
作為制造大國,中國的最大優勢是成本低,如今這唯一的優勢也在慢慢消減。
這是美國波士頓公司在今年2月10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他們對前兩年全世界各個國家機器人應用做了一個統計,發現大量使用機器人后制造業成本大幅下降,韓國的成本降低了33%,日本降低了25%,加拿大降低了24%,美國和中國臺灣降低了22%,中國降低了18%,這些都是平均水平。同時他們對今后十年也做了一個預測,機器人給制造業產業帶來的成本降低是16%,中國綜合成本最大的只差10%,也就是說,未來中國的制造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也將一去不復返。
2025-07-03 09:04
2025-07-01 15:26
2025-07-01 09:48
2025-06-30 08:14
2025-06-28 18:07
2025-06-26 14:36
2025-06-26 10:47
2025-06-23 09:11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