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團王信等14名代表建議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產業 為更好地促進智能制造發展,提升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加快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
山東團王信等14名代表建議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產業
為更好地促進智能制造發展,提升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加快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提出以下建議:
抓緊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必須標準先行,建議加快出臺智能制造中長期發展規劃,并加緊組織專家從國家層面對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進行頂層設計,既吸收國際現有先進成熟技術規范,又要加入我國對智能制造技術路線的規范和標準,特別明確相關數據接口及協議等重要環節,為自主智能制造裝備的應用和互聯互通提供標準,防范國外技術和關鍵部件、設備在國內形成壟斷,制約我國智能制造自主發展和產業安全。
搭建國家級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為各行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支持。突出實施智能制造的主動權。建議由政府引導國內重點科研機構院校、行業協會組織、關鍵軟硬件生產企業和有關示范應用用戶等聯合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等加快軟硬件的聯合開發和攻關,適當引入智能制造國際知名合作伙伴,建設行業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并加強個性需求解決方案的研究和支持,為行業智能制造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不斷完善標準體系。
加大對智能制造裝備的支持力度。建議加大對智能制造裝備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支持,掌握核心技術;注重產需合作,落實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保險補償政策,加快自主裝備產品的示范應用;對智能化改造項目加大技改貼息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導國有、地方金融投資機構參與智能制造裝備企業成果轉化和建設智能化工廠,并給予資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努力克服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遇到的資金困難,促進智能制造裝備生產企業加快優化產品結構,為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夯實智能制造的發展基礎。建議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四基”發展要求,加快產業技術基礎研究,特別是智能制造設計、應用、控制等系列軟件開發和自主化;在“強基工程”中對有關智能制造關鍵部件和傳感器給予重點支持;加大“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16個科技重大專項中有關工業機器人、控制芯片等的攻關和產業化。加大對智能制造專項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支持,堅持“產學研用”共同推進的方式,加快智能制造裝備自主發展,增強智能制造模式的可復制性;探索在高危行業和流程制造行業實施整體智能制造提升計劃。
山東團姜健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強信息智能技術發展
我國要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轉型,必須自主創新,攻克關鍵技術,在各領域全面研發、設計、推廣應用本國的信息智能技術,全面掌握各項核心技術,使之全面實現國產化,逐步追趕并最終超越國際先進水平。結合調查,提出建議如下:
國家組織信息智能基礎核心技術攻關,如手機操作系統、各種智能處理器芯片、云技術、數據庫等。
建立創業創新的土壤和機制:開放式、民眾參與的創新機制。通過創業實現創新夢想,是創新的最主要源泉和土壤。創業企業實現創新,形成開放式、大眾參與的創新環境,大型企業將其產業化,從而形成信息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生態鏈,極大地促進信息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成為領導者的地位。
國家出臺政策,對信息科技創業創新企業給予稅費減免和財政補貼,促進其發展。
建立民族科技自強的文化,并制定政策有計劃地推廣自主創新技術,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信息智能,自主掌握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信息智能技術逐步全面發展、追趕直至領先,實現自主可控,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轉型,促進各產業逐步走向高端并掌握核心技術,實現科技強國,并保障我國信息安全。
李江代表建議加快我國智能機器人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快速增長。但我國智能機器人的檔次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核心競爭力。為了加快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特提出如下建議:
轉變陳舊觀念,提高思想認識。特別要克服擔心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影響勞動力就業的錯誤思想。機器人無疑會減少采掘業、制造業、建筑業的人員用工,但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又可以說是無限的,很多領域人工勞動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即使大量人工被智能機器人取代,也是一件大好事,這可以使更多的人、更多時間從事腦力創造性勞動,享受科技進步帶來更高質量的生活。
制定國家智能機器人發展戰略。從人才培養、產業布局、標準制造、市場準入各方面理清發展思路。
加大對智能機器人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在鼓勵科研單位和企業自主創新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在產業政策、基地建設、扶植龍頭企業、建立和完善檢測機制等方面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江蘇團蔣婉求代表建議促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我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在向制造強國邁進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從制造業發展趨勢來看,“個性化”將成為產業發展的
新動力;“智能化”將成為產業組織的新特征,工業機器人將越來越多地替代產業工人;“服務化”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將成為提高制造業附加值的關鍵。有關部門應積極借鑒制造業發達國家經驗,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采取多種措施和方式,推動制造業向個性化、智能化、服務化方向發展。
同時,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契機,拓展制造業國際空間。應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契機,積極向沿線國家輸出我國制造業富余產能,以結構調整、產能轉移互利雙贏為目的,不斷拓展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空間,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