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后,“工匠精神”成為熱詞。專家指出,要在中國這個入職、加薪、晉級都“唯學歷”的市場培養工匠精神,急需打破多重藩籬。
技能大賽獲獎者心存遺憾
3月18日,15家校企合作企業在南京技師學院為優秀學生頒發年度獎學金。該校數控編程專業四年級的房可去年在南京市高技能競賽中獲得二等獎,領到了2000元獎學金。
班主任告訴記者,像房可這樣的技術能手,畢業后找個月薪5000元的崗位很輕松,發展前景不比本科生差。
“有沒有慶幸當初選擇學習技術?”當記者問及這個問題時,房可坦言,自己是因為初中畢業沒有考上好高中,父母為了以后能有一個穩定工作才讓自己讀的技校。他對技校專業課程非常感興趣,學起來也很輕松。“不過如果能先上個本科,拿個學歷后再學技術會更好。現在大家都認文憑,同學聚會時,像我們這樣沒上過大學的,總覺得低人一等。”
其實,國內很多技能高手當初選擇學習技能,都有像房可那樣的無奈。為我省摘得首枚“技能界奧林匹克”獎牌的惠希奇,由于高中成績不佳,高考一結束便跟著邳州老鄉南下打工,父親也因為兒子學習成績不理想覺得在村里抬不起頭。恰逢當年鹽城技師學院去邳州招生,由于技校對高中生實行注冊入學,沒有分數限制,父親抱著“打工也要一技之長”的想法幫兒子報了名。
父親的決定改變了惠希奇的人生。到鹽城技師學院后,惠希奇很快喜歡上了電氣工程自動化的專業學習,最終擊敗各路好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并摘得銀牌。得知消息后的父親高興得在家門口放起鞭炮慶祝……
打造工匠精神需要職業認同
“成才的道路并非只有考大學,也希望更多中學生能認清自己,不要去擠高考這座獨木橋,學技術也能成才。”這是獲獎后的惠希奇最大的人生感悟。
其實,在制造業發達的德國、瑞士,技能成才一直就是普遍共識。培育技能工匠的方式有兩種,傳統的學徒制和高效的、體面的職業技術培訓。瑞士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做學徒,學徒制教育是瑞士鐘表業成功的一大法寶。而德國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大學畢業生占同齡人的比例僅為20%。正是成功的職業教育,為“德國制造”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也成為德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但在學而優則仕的中國當下,藍領工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都不高,尤其是在農民工成為藍領工人的主體后,“農民工”幾乎成了藍領工人的代名詞。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職業虛榮心,認為當藍領丟人,即使當藍領比做白領的工資多一倍,也不愿意自己或讓自己的子女去當藍領。
這種情況,在每年的技校招生中可見一斑。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我國的技師院校與高等院校的學歷教育不在同一培養序列。畢業生拿的是技能等級證書,沒有學歷文憑。在招生序列上,往往是在本科、專科、職業學校招生后才開始技工院校招生。即便是鹽城技師學院這種每年都能在國內外大賽上斬獲大獎的知名技校,每年還要到處尋找生源。絕大多數技工學校都是從農村高考、中考落榜生中招生。
但是,沒有優秀的工匠,再好的設計和研發也無法變成實際產品。這兩年,在國內“海淘熱賣品榜單”上,指甲鉗、保溫杯、鋼筆、箱包等一大批日用品紛紛上榜。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制造”的質量沒有達到消費者預期。
南京眼鏡協會秘書長王云說,優秀的中國制造需要優秀的人才。他以行業為例,南京醫科大學、金陵科技學院等都設有眼鏡光學專業,但學生一聽說畢業后要在眼鏡店站柜臺就紛紛改行。這些年來,這些學校畢業生從事眼鏡行業者不足5%。為了培養后備人才,協會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中職院校。王云說,打造“工匠精神”首先需要職業認同,如果還像目前這樣認為工人、藍領低人一等,工匠精神永遠只能停留在口號上。
2025-06-13 16:18
2025-06-13 16:16
2025-06-13 16:15
2025-06-13 09:48
2025-06-13 09:47
2025-06-13 09:46
2025-06-13 09:46
2025-06-13 09:43
2025-06-12 15:37
2025-06-12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