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描繪了未來五年我國機...
4月27日,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描繪了未來五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前進方向。
《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目標包括: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清華大學機器人領域專家賈培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這份機器人產業的五年規劃特別重視關鍵零部件技術和高端產品的突破。這也是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面臨的難題。”
《規劃》顯示,將率先突破弧焊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等十大標志性產品,以及突破高精密減速器等五大關鍵零部件。有人比喻,智能護理機器人儼然就是“家庭保姆”。
現狀:機器人高端產品缺乏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自2013年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規劃》顯示,2014年我
國自主
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1.7萬臺,較上年增長78%。2014年銷量達到5.7萬臺,同比增長56%,占全球銷量的1/4,機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在業內專家看來,目前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將是剛性的。在去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胡雅麗稱,如果按照30%的復合增長率計算,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元和1000億元。
對于未來五年的目標,《規劃》提出,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
盡管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迅速壯大,但仍存在核心零部件研發瓶頸、高端產品缺乏的難題。甚至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95%的企業集中在下游系統集成的環節,部分企業甚至可能面臨被洗牌的處境。
4月26日,在解讀《規劃》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一是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雖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產品還較缺乏。二是部分產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創新能力亟待加強。
辛國斌還稱,三是各地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患逐步顯現。四是龍頭企業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問題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五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雖然已經建立,但是機器人的標準、檢測認證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
賈培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系統集成,上游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瓶頸導致國產機器人產品難以與國外產品競爭。”
另外,賈培發提及,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器、本體占據了機器人近90%的成本,國產機器人要發展,必須在這些關鍵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未來:突破十大標志性產品
《規劃》顯示,未來五年,我國要在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具體來說,要實現機器人用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在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中實現批量應用,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
核心關鍵技術的短板也造成國產機器人集中在低端產品。沈陽新松機器人
自動化股份有限
公司總裁曲道奎就曾表示:“在我國市場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產品占了90%;機器人作業難度較大的焊接領域,國外產品占了84%;在機器人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產品占了90%。”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顯示,將推進重大標志性產品率先突破。具體包括突破弧焊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雙臂機器人、重載
AGV、消防救援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務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等十大標志性產品。
記者注意到,在這十大產品中,既有工業機器人,也有服務機器人。賈培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工業機器人對我國的重要性體現在能夠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但從市場規模和產值來看,服務類機器人未來需求更大。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發展并重,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一個重要的政策導向。”
此前,盡管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快速,但也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表示,為避免產業低端化,《規劃》列出了五大針對性任務,直指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軟肋。推進重大標志性產品率先突破、
大力發展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強化產業基礎能力、著力推進應用示范、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可以說是《規劃》為我國機器人產業開出的有針對性的“營養餐譜”。
在4月26日的《規劃》解讀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說,集政、產、學、研、用、融為一體的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加快組建。同時,旨在加強行業自律、規范行業發展的機器人行業協會也在抓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