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佛山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的車間,一個帶AGV(自動導向搬運車)底座、能夠自主移動的新型機械臂格外引人注目。
“自主移動的功能讓機械臂更好適應智能化工廠生產的要求。”該公司董事長霍錦添說。這家早在2008年就轉型機器人研發的粵企,如今已是國內拋光打磨機器人領域的“領頭羊”。
從起初僅帶著減少職業病、降低用工成本的目的試水機器人,到經歷質疑、糾結、迷茫,再到國內企業紛紛自動化改造的“羊群效應”和國家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利迅達的智能制造之路可謂柳暗花明。
“相比于以往單機或是單線自動化生產,接下來要向整個車間的智能化生產努力。”霍錦添說,如今利迅達正通過努力實現全廠自動化,幫助客戶把工廠復制到歐洲、北美,把研發、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留在國內。這一嘗試,也悄然改變著“中國制造”的內涵,重新確立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中的定位。
金屬加工廠
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
“最初想得比較簡單,我們工人在對金屬制品進行拋光打磨時容易吸入大量煙塵,這種職業病很難治好,就想看看能不能用機器把他們替換出來。”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霍錦添說。
2008年,利迅達從一家普通的金屬加工廠轉型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但初衷雖好,轉型之路卻并不易走。
據介紹,用于焊接、搬運、噴涂等功能的工業機器人,大多都是“點到點”操作,相對較易實現;而拋光打磨的機器人,由于要操作更加復雜的曲面加工,研發難度更大。
“一方面我們之前主營業務就是金屬加工制造,和拋光打磨應用緊密相關,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和技術;另一方面,這一領域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相對沒有那么飽和。”通過綜合考量,霍錦添“知難而上”,前后花了3年多時間,投入了三四千萬用于研發。
霍錦添坦言,早期也有糾結要不要放棄。“但是越往后走,就越覺得明朗。”
由于新生代都不愿意再從事拋光打磨,工人稀缺伴隨著人工成本迅猛上升,讓整個國內金屬拋光打磨產業都面臨越南等低成本地區的競爭壓力。而隨著職業病防護要求愈發嚴格,很多大客戶也都開始要求必須使用機器人來生產。此時,先行一步的利迅達已然看明了轉型升級的機遇。
對此,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執行會長謝泓表示,“為了避免工人得職業病,利迅達發現了一個行業巨大的需求。人本主義的思維,或許是轉型中企業的新契機,或叫風口。”
“如果能自主研發出拋光打磨機器人,不僅能解決職業病和人力成本問題,也能帶動產業升級,符合更多國際合作伙伴的要求和認可,獲得更多訂單。”霍錦添說,更重要的是利迅達還可以借此從原來的簡單加工向智能裝備制造轉型升級。
“羊群效應”疊加“政策效應”打開市場
據介紹,專注在拋光打磨應用領域的機器人制造商全球屈指可數。在國內,利迅達與另兩家浙江、河北的企業位居前三名。但對手不多,并不意味著打開市場就一定很容易。
“我們的產品研發出來了,但是客戶并沒有使用熱情。”霍錦添回憶,許多企業主不放心機器人代替人工生產的質量水平,而工業機器人一次性投入成本,也讓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霍錦添說,在很多老板眼里,設備是要買的,而且要一次性花錢;工人是不用買的,付工資就好了。相對于已采用自動化生產的美的、格力以及國外巨頭等目光長遠的大企業,眾多中小企業的考慮相對保守很多。
而相比國外工廠標準化的自動化生產線,國內制造業企業往往只改造一部分工序,導致上下工序標準、精度不一,很難最大限度發揮機器人的優勢。“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企業買了國外的機器人回來用不好,因為上工序用人做,下工序用機器人做,機器人干起活來很吃力。”霍錦添解釋說。
利迅達的辦法是自己帶頭“吃螃蟹”,用機器人做好了產品,拿去給工廠比較。一邊用實例證明質量,一邊用效率的顯著提升來扭轉中小企業的思維方式。
“隨著企業接了訂單卻找不到工人的現象越來越頻繁,同時大家看到一些企業選擇機器人以后嘗到了甜頭,中小企業出現了機器人應用的‘羊群效應’。”霍錦添說,去年全年利迅達出機臺數不到100臺,而今年上半年就出了160多臺,全年有望達到300—500臺。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開始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等發展方向的“政策效應”同樣功不可沒。對應用機器人的補貼政策相繼出臺落地,政府扶持的方向越來越明確,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水自動化生產。
“早期是‘誰做誰標桿’,現在是‘誰不做誰落后’。”霍錦添說,“羊群效應”和“政策效應”的疊加,使得今年的新客戶中廣東企業增長明顯。而隨著合作的企業越來越多,利迅達也逐漸打響了品牌。上半年出機臺數中有10%銷往外省,15%—20%銷往北美市場。
用全廠自動化
為“中國制造”全球再定位
在利迅達車間,一個帶AGV底座、能夠自主移動的新型機械臂格外引人注目。據利迅達機器人企劃主管林浩龍介紹,這是利迅達最新研制,融合了AGV和傳統機械臂的新型機器人。
“接下來我們的目標是全廠、全產自動化。”霍錦添說,利迅達目前正致力于整個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通過全廠自動化,最大限度發揮機器人的優勢,更好提高效率和質量。
一個全自動的工廠里,絕不僅是單一的拋光打磨,包括焊接、裝配、物流等等,機器人將會應用到方方面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利迅達不斷研發推出新的機器人。
“傳統的機械臂大多固定在一個點上,只能夠點對點進行加工。而一個可以自由走動的機械臂大大增加了機械臂的靈活性,機器人可以隨意移動到任一條生產線的任一個點工作,移動范圍覆蓋整個車間。這種新機械臂將大幅推進智能化、自動化車間的建設。”林浩龍說。
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實現全廠、全產無人化和智能化,甚至能夠實現到歐洲、北美設廠生產,把研發營銷放在中國。
這聽上去令人精神一振。這無疑將改變傳統的“歐美研發,中國制造”的模式,讓國內企業從生產加工等低附加值環節解脫出來,抓住“微笑曲線”附加值最高的兩端。
霍錦添表示,只有高度的自動化乃至全自動化,才能避免在當地設廠大量雇傭當地人所帶來的文化壁壘、理念壁壘等問題。他透露,在利迅達的協助下,目前已經有廣東、臺灣的客戶把生產端移至歐美,以節省物流成本,加快出貨效率。而留在國內的新產品研發、銷售等環節,則為中國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
“這將是未來趨勢,利迅達的目標不僅僅是多賣幾臺機器人,我們希望為中國制造進行全球再定位。”霍錦添說。
●利迅達每年申請專利大概30—40件,現在已申報100件左右,已經拿到的專利約50件。
●目前公司研發團隊有120—130人,在不到200人的總員工數中占比近七成。
●今年的出機臺數可以達到300—500臺。2015年全年出貨量近百臺,而2016年上半年就出了160多臺,其中有10%銷往外省,15%—20%則銷往北美市場,廣東的企業用得最多,跟以往相比有明顯增長。
■企業家說
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霍錦添:
人才進步帶動產業進步
面對研發難度較高的拋光打磨機器人,利迅達逆勢增長,今年僅上半年的出貨量就超過了去年全年。對于其中秘訣,霍錦添總結為:人才的進步帶動產業的進步。
目前,利迅達員工總量不到200人,研發團隊就有120—130人。即便擁有占比近七成之高的研發人才,霍錦添還是不滿意:“人才也是我的瓶頸,希望未來能建立更大的人才梯隊。”
他說,最開始進入機器人領域時,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并沒有今天這么火熱,所以招人不算太難。而隨著產業快速發展,人才也需要不斷成長,建立培養體系和設法留住他們就成了重點考慮的問題。
為了方便員工開展技術創新,利迅達在員工的生活區附近配置了十幾臺機器人,讓員工不需要回到車間可以在宿舍樓下搞研究,實踐自己的想法。另外,針對個人的研發成果,如果持續對公司有效益貢獻,將會持續獲得技術補貼和專利補貼等獎助。
培養并留住人才帶來了良性循環,“團隊越大,人才越集中,遇見的問題大家商量的解決方案就越完善,相應的給客戶的風險就越小,產品也就越受青睞。”霍錦添說。
同時,產業發展不僅要有研發機器的人才,還要有使用操作機器的人才。他舉例:“近期我去粵西企業調研,客戶問我:買你的機器,在欠發達地區,如何留得住會使用機器人的人才?我們決定從教育先行,在當地開設職業培訓班,一次培養200名當地的專業人才,幫助工人就地轉型升級,工資也不用外聘那么高,也有益當地人才發展。對我來說也是培養使用人才,是多贏的過程。”
指揮:莫高義 黃常開
策劃:王更輝 胡 鍵姚燕永 郎國華
統籌:梅志清 鄧紅輝練學華 胡智勇 孫國英
執行:盧 軼 牛思遠
2024-12-29 08:45
2024-11-16 10:25
2024-11-16 10:23
2024-11-02 08:58
2024-09-01 08:07
2022-09-13 10:13
2021-10-12 10:11
2021-08-28 10:40
2021-08-28 10:33
2021-08-28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