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高端制造技術等廣泛滲透到幾乎...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技術、
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高端制造技術等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各類技術交相融合、不斷突破,并與互聯網下的各種創新商業模式結合,推動產業發展的急劇更替和領域重構,其中一些顛覆性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幅度的飛躍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理念性變化,也使得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更多期待和憧憬。其中,氫能和燃料
電池技術,是這些顛覆性技術中的最值得期待的發展方向之一。
隨著我國關于能源發展“兩個革命、一個合作”和“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總體戰略部署和要求,相對照以
日本和
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燃料電池技術方面的快速發展,也促使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的發展到了一個政策不能再搖擺、技術和產業亟需階躍、資本投入和應用示范大幅增加的重要階段。近兩年,燃料電池從業群體不斷壯大,各類活動頻繁且豐富,作為一個產業正在逐漸形成。結合當前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筆者嘗試提出如下建議:
一、國家層面應盡快建立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的部級聯席議事機構和機制,統籌協調各部門、各地方的各類政策和規劃。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在《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等文件中對于燃料電池技術僅僅是點到為止,即推動了產業界和資本界對燃料電池技術的重視和青睞,而今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第一年,各部門、各地方勢必在各類規劃中濃墨重彩地推出燃料電池產業(近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已正式發布,氫能和燃料電池也有相關內容),且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各方更加清醒的認識,對于燃料電池技術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勢必會逐步加大(目前出臺的一些文件中明顯有各說各話的痕跡)。而我國規劃制定的特點是國家層面規劃一旦做出部署,各部門、各區域、各地方、各行業的各類規劃就會納入其中,多數的規劃都會帶有項目、資金和產業布局,而過往的一些新興產業發展軌跡告訴我們,脫離了技術發展水平的理性分析的一些規劃布局,必將導致一個新的產業快速膨脹式發展,在短時間內缺乏技術的來源和儲備,就會按照資本運營的軌跡去發展,造成企業還沒成長就被甩賣,產業還沒成熟就過剩,如同過山車般地發展,造成國家資金和資源的大量浪費,產業發展也命運多舛。
而氫能和燃料電池現在就上升到國家層面去設立議事機構是否必要?個人認為非常必要!凡是預則立,只要大家對于方向認可,高層次的提前布局,勝過像現在某些產業發展到市場出現諸多難以協調的問題,國家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各關聯行業山頭林立無法協調之后,國務院層面才出手,建立協調機制,高層親自掛帥。扁鵲雖是神醫,但扁鵲大哥卻更為高明。因此筆者建議,氫能和燃料電池作為未來戰略性的發展產業,國家安全部都認為是“涉及我國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產業”,國家應在國務院層面盡快組織建立部級聯席議事機構和機制,對于科研項目、應用示范、標準檢測、產業布局、市場監管等重大問題做出統籌協調,避免各部門、各地方的政策之間缺乏溝通,各掃院雪,各養各孩,甚至重復矛盾,資源浪費。
二、政府、行業、企業、資本、用戶等各方應統一思想,提高共識,共同優化市場環境,保護市場主體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積極性。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技術、新的產業孕育的是新的企業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如中國經濟日報出版社韓文高社長所說,我們創造了世界上36%的商業模式,但我們把創新的精力放到了服務領域,而且把創新的資本也放到了服務領域,于是支撐中國經濟的實體產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氫能和燃料電池作為新興產業中的實體產業,我們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但我們最需要的還是產業共性和產品研發方面的科技創新。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能有管有放,管放結合,加大科技項目支持力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財稅支持,有序推進減稅降費,落實新技術新產業稅收優惠政策,購置先進技術裝備提升研發和生產能力的,能按規定給予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依托國家和地方重大項目,推動國產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裝備應用;完善承保理賠機制,降低企業財務成本,支撐國企、央企采購國產燃料電池系統和設備,加大政府支持和示范項目采購力度。也希望行業、企業、資本和用戶能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和產業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協同創新,主動去培育技術市場,拓展燃料電池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應用空間;同時產業發展之初,各方也需要攜手加強行業自律,防止學術耗子、產業騙子和貍貓太子騙取政府和市場資源,擾亂氫能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新秩序,過早消費一個新技術、新產業發展在用戶和社會中的預期聲譽,傷及產業忠良。
當然,現在也有一個現實問題,科技創新與引進技術的問題。我國的燃料電池技術研發真正開展有近二三十年了,但主要依靠國家科技項目支持,缺乏大企業介入和大資本投入,一直進展緩慢。而國外發達國家已經從政府到私人企業、
公司研發幾十年,很多技術已經成熟,現在基本不需要支持基礎研發了,需要的是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我國資本界和產業界的很多有識之士,看到了當前發達國家的高成本使得私人企業、公司無法進行有效產業推進,而我國又缺乏有效的核心技術,就開始循著其他產業的歷程,走引進消化吸收的路徑。這自然也是一個思路,之前和毛宗強教授在群里也聊到:“引進當來源,消化很關鍵,吸收當自主,創新可實現”。“現在引進技術的時機無疑是很好的,但是也要防止魚目混珠,有些所謂的先進技術不經辨別或沒有經過市場的考驗會推到中國來。中國已經不是10年前的那么低成本以犧牲很多其它方面的利益,如環境、資源、產業自主等,所謂低成本的加工制造時代,所以一定要合理明智地引進國外的先進和國內空白的技術”
瑞典皇家工學院朱斌教授給我的郵件中如是說。所以我們既要避免思想保守,固步自封,也要防止大躍進式地盲目引進發展。套用總設計師的一句話:“當前我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產學研用相結合,共同推進制約我國燃料電池發展的關鍵技術點面突破,建立燃料電池工程化的技術和產業供應鏈體系。
說到自主創新技術,目前國內研發單位在燃料電池電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膜電極組件、雙極板等關鍵材料方面已經取得技術突破,采用自主生產的材料已經能夠組裝燃料電池電堆,基本性能已經達到或超過進口材料水平。但還有一些關鍵技術問題,需要產學研用共同努力,點面結合,重點突破。比如: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的可靠性與耐久性,近年來國內一些機構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分析燃料電池衰減機理,進而從材料創新與系統控制策略等方面著手,確實提高了燃料電池耐久性,但距商業化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建立壽命考核平臺,研究與制定快速壽命評價方法,通過實驗掌握影響壽命的敏感因素,從而為延長壽命制定應對策略。再比如:如何降低Pt催化劑用量,尤其是車用燃料電池要求在有限空間輸出較高功率,且運行環境不可避免地承受空氣污染,這需要各方持續投入,支持降低Pt用量燃料電池技術開發,研制低Pt催化劑、低Pt膜電極組件(MEA),提高催化劑利用率,保證大電流密度下電池輸出性能。還有,目前國內一些機構和企業打造的樣品,性能方面不輸于國外技術先進企業,但產業化需要的不光是樣品,“一木蔥蘢不是林”,產業發展需要形成帶質量控制的批量生產線,產品的質量與均一性能得到很好控制,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燃料電池的發展需要燃料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和持續性,而我國目前在儲氫技術和設備、加氫站建設等方面都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上述問題,衣寶廉院士在多個場合的報告中都有提到,侯明老師曾給我一個建議報告中也展開闡述了上述內容)。
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是未來國際間戰略競爭的關鍵技術之一,我們可以走一些引進技術或者收購企業的曲線,但工業化最終目標一定要是解決上述關鍵問題,實現自有技術和國產化,因為“這個世界從來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仍然是典型的叢林法則。任何時候,只有你能造的出來,別人才和你談自由市場。當你造不出來,面對的或者是高價傾銷,或者是禁運”。而如何以企業為主體,打造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工程應用,筆者建議:一是角色歸位,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用戶,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工程化、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等工作上各司其職,莫要走太遠了忘了出身;產業鏈上各類企業立足本身,發揮優勢,加強互補,做足做精,莫要趨利趨熱,跳過肉案吃豆腐;二是要從政策和產業兩個層面,推動資源和能源巨頭企業(尤其是一些央企)進軍燃料電池領域,結合自身產業優勢,或做煤炭化工轉型制氫,或做窩電棄風棄光氫儲能,或做燃料電池和不同發電系統互補,或為燃料電池示范應用提供機會等等,既實現企業產業轉型,又助推國家戰略競爭;三是企業和產業規劃要理性,企業家內心要端正,頭腦要清醒,吸取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企業預期太高、資本沖昏頭腦、騙補充利等方面的教訓,認真打造核心技術為主的競爭力,少編故事,多干實事;四是企業家還是要多找錢,會花錢,要切實提高一線產品研發人員和試驗檢測人員的待遇,創造寬松創造環境,專業技術人員也要目光長遠,積蓄未來,避免人人圍著資本轉,產業變成空心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