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叉網(m.cn338.cn)尊重合法版權,反對侵權盜版。(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文章內容觀點,與本網無關。如有需要刪除,敬請來電商榷?。?/div>
四、燃料
電池行業社會團體組織應盡快完成改革,發展壯大,為政府提供技術咨詢和支持,為行業發展提供真實可靠信息,逐步推動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隨著社會組織在我國的發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和行業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
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國務院不斷推動政府簡政放權改革的推動下,國家出臺了不少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的有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組織治理體系朝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近期民政部又公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個新的產業發展,必然伴隨著一些新的行業組織的發展,而產業發展也確實離不開一些良性、權威的行業組織,因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們去做,包括貫徹政府的政策、反應企業的訴求、加強技術信息交流、推動共性技術研究、組織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檢測認證服務等,這一點上,風電等行業的協會組織,值得我們學習。
近幾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隨著市場對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預期提高,各相關聯行業組織都紛紛部署燃料電池行業工作,而一些新的組織也在孕育和發展之中,目前針對氫能和燃料電池領域,依法依規成立且在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組織和行業組織包括: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的標準化機構——全國氫能標委會、全國燃料電池及液流電池標委會(均為非法人機構);按照民政部相關要求成立的行業協(學)會組織——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氫能專委會、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燃料電池分會、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氫能發電裝置專委會;其他一些行業組織也涉及到一些氫能和燃料電池方面的工作,包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協會等,但并未有專門的分支機構,有的以儲能的分支機構或儲能聯盟來開展相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汽車標委會下設電動車輛分標委會,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標準由該標委會組織制定,中國能源研究會近期也在籌劃組建燃料電池專委會。近兩年來,由于國家推進社會團體組織的全面改革,尤其黨中央和國務院部署的2015-2017三年脫鉤試點改革,對一些行業組織的管理渠道、管理模式、機構職能、財務人事制度等都在做出一些調整,所以一些行業組織近兩年改革任務較重,或者高層因人事資格問題而動蕩,業務活動方面會受到一些影響,但隨著改革的深化,有實力的機構必將走向正軌。
當然,產業成為熱點,就會有草臺班子和山寨機構乘機斂錢和獲取資源,至于近期一些打著“中國”、“中華”、“國際”旗號的所謂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級協會組織,不必多說,可以在民政部、中國科協網站搜索,以辨真偽,前期就有一個所謂“能源科技產業”方面的組織,在廣泛聯系會員,封分職位,斂取“會費”,經查其為香港注冊的山寨組織。而一些聯盟,有些是上下游上幾個企業自發形成,為了抱團打造產業鏈,這無可厚非,也值得鼓勵;但有些聯盟,則是沒有技術來源和產業背景,為了盡快進入這個領域,由一兩家發起,拉攏一些不明是非的企業和機構聚攏在一起,自封職位,私刻印章,其目的是為了忽悠國家和地方資源,或者騙取一些企業繳納會費來搞活動,請辨識其工作主旨以及機構成立的合法性和法人資質(據了解目前僅中關村和部分地方放開聯盟注冊法人機構)。氫能和燃料電池相關協會、學會組織,應按照國家改革部署,做好內部治理,同時應加強對行業服務和組織協調,尤其是在推廣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全產業鏈信息統計發布,加強行業自律,抑制行業泡沫
公司擾亂秩序,樹立行業良好形象,產業化進程中任重而道遠。
五、充分利用現有氫能和燃料電池領域國家扶持的基礎研究和產業研發平臺,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加大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力度。
“科技創新能力主要取決于人才,所謂創新驅動說到底還是人才驅動?!睔淠芎腿剂想姵禺a業現在要蓬勃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說到底,最關鍵的還是要看有沒有足夠的人才隊伍。記得幾年前,一位江蘇做電線電纜的企業老總,也是多年的朋友,跟我說他準備投入新產業方向——做鋰離子動力電池,我當時帶他與863國家動力電池檢測中心王子冬主任做了溝通。王主任提出三個問題:一是你準備投多少錢,是否能夠支撐你和巴菲特、中信、中航、中海油等大的投資人或機構支持的企業競爭一段時期;二是你現有的客戶,有多少是跟動力電池相關的,有直接的市場渠道;三是你有多少鋰離子電池的人才儲備?前面兩個問題在此不細說,單就第三個問題,當那位老總聽到王主任說:“目前國內懂鋰離子電池設計和測試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就30多人,你想挖都挖不到”時,又考慮其他因素,他就決定放棄了。當然,現在的鋰離子電池行業技術發展和人才隊伍不可同日而語,但當時,確實是人才隊伍的短缺限制了很多企業在這個領域的拓展,現在,燃料電池產業面臨同樣的問題。
現在氫能和燃料電池在資本市場很熱,導致很多新進入的資本機構和企業,頭腦發熱,腦海里都是:“我國的燃料電池乘用車雖然不行,但大巴和物流車技術已經可以了,我們可以走這個方向”,“我們除了電堆技術,系統集成已經沒有問題了,電堆嘛,可以買”這樣的概念,但也許他們忘了,即便是買,也需要真正懂技術的人幫你鑒別真偽,買來了還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系統集成,否則,一旦出現一些安全事故,毀滅的將是行業的未來。而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并不簡單,合格的技能人才在培養中除了知識的灌輸,更為重要的是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這一點上,中科院的大連化物所及其他專業所,清華、同濟、武漢理工等具有較強實力的高等院校,具備強大的技術儲備和實驗室能力,也責無旁貸,希望能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教學,共同評價,產業和教育雙驅動,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加快加大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專業人才群體的培養。
當然,人才培養還有另外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對于燃料電池科技開發型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在企業管理方面的高端培養,儲備我國氫能燃料電池產業的未來。因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多數的企業領袖都是技術起家,有些企業技術方面本來很有前途,但由于帶頭人缺乏現代的管理能力,導致企業早期夭折;有些企業趕上好機遇,企業過快地做大,技術出身的企業帶頭人由于管理不善,導致企業過山車般發展,命運多舛,甚至盛極而衰(這一點,在太陽能和風電領域很具有典型案例)。二是要加強燃料電池行業技術人才的流動,促進技術和人才的雜交融合?,F在國內的主要研發企業,多是依托研究院所和大學的技術孵化而來,門第之見甚強,或者是為了技術的保密,或者是因為母體單位不舍培養的英才,導致了我們一些企業的技術團隊近親繁殖,技術囿于師承,企業的視野和技術多元化收到制約。燃料電池行業要想健康發展,就要加速人才的流動,在不損害企業核心利益的情況下,無論國際國內還是國內企業之間,請進來,走出去,優勢互補,技術交融,方能產業共進。
后記:根據近期參加一次會議的發言,延展而倉促成文,不成系統,謹代表個人觀點,敬請批評指正。
(本文作者是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燃料電池分會和全國燃料電池及液流電池標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