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個零件上都有條碼,每個條碼對于正確的程序,所以不論來料按何種順序排列,加工過程是不會出現問題的。也就是說生產管理調度軟件和生產設備之間是相互獨立運行的,就算生產調度出了問題,也不會造成生產程序調用錯誤。而即便產品信息和加工數據在對應上出現問題,機器人的入庫檢測信息也會與程序信息進行比對,不會出現加工廢品(即可能用較大尺寸的毛坯加工出小尺寸產品,而不會出現小尺寸毛坯調用大尺寸產品加工程序的問題)。
所以說,當我們評價工業4.0或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方案先進性的時候,不應只看技術實現的手段,不要去較真條形碼,二維碼,RFID哪個技術更先進,而更應該關注這些生產數據所支持的智能生產的運作機制。
3. 工序集中
整套生產系統集中了每一個產品從入庫到出庫的全部工序,與以往生產單元的概念有所突破,除了機械加工和上下料以外,該系統集成了自動檢測,工裝夾具調整(柔性工裝),生產訂單管理等功能。機加工序之后基本上直接進噴漆車間后就可以出廠了。
在生產戰略規劃上,該企業并沒有搞垂直整合,而是把附加值最高的定制化加工留給了自己,利潤薄,污染環境的上下游工序統統外購或外協。
4. 優化設計
從產品開發邏輯上講,產品設計決定了生產工藝,而生產工藝決定生產設備。當我們談論工業4.0或智能制造的時候,通常只關注到設備或軟件,而往往忽視了方法(工藝),更不會去在意設計(概念)。
產品設計從一開始不但決定了產品本身的價值,也決定了大部分的生產成本。以該瑞士制造商為例,由于產品為定制化設計,所以在安裝時需要服務人員在客戶現場進行安裝,而由于瑞士的人工成本極高,所以在設計時就必須充分考慮到組裝的便捷性,即DFA(Design For Assembly)。說得更通俗些,這種木門的最終安裝實際上和組裝宜家家具是一樣的,但是安裝的復雜程度和精度要求要更高,安裝時也需要更專業的工具。然而如果按照中國木匠打家具的方法,實地測量尺寸再鋸斷合適長度的木料,再釘釘子等等,那么瑞士的這套木門成本會極高。所以就要求在設計之初就要求便于快速組裝,而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小型功能零件盡量采用標準件,只是在門板樣式和規格上體現個性化差異。
這種產品設計既要保證便于個性化定制生產,也要合理降低制造成本,便于安裝維護。所以說,一套體系化的產品設計理念和產品開發平臺才是成功實現工業4.0轉型最基本的前提。
II. 產業變革的趨勢
1.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觀念
在中國人眼里,木門生產絕對是落后的傳統制造業,沒有利潤,沒有科技含量,沒有發展前途。但是這個工業4.0項目卻落地在全世界工業技術水平最高,人工成本最貴的瑞士。可見先進的智能化制造系統是完全可以彌補人力成本的劣勢,而傳統制造業向發達工業國回流也確實正在發生。中國的制造企業必須有所作為才能避免在這次工業革命中被淘汰。
2. 柔性智能生產系統增大利潤空間
制造成本是相對概念,當產品價值足夠高時,那么制造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視頻里的瑞士公司通過投資智能制造設備,首先在戰略上實現了定制化生產,使得產品本身的價值大幅提高,而全自動制造系統免去了人工成本,并且整個設備占地非常小卻可以實現以往一個工廠的全部工序,使得土地成本構成的比重大幅下降。
通常我們認為中國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很低,因此制造業優勢明顯。但是一旦發達的工業國紛紛采用柔性智能無人/少人生產系統來實現工業4.0革命,那么未來制造業的利潤-成本構成將發生極大的變化:土地,人力,能源等資源相關的因素在生產成本中所構成的比利將大為降低,智能設備的技術折舊以及雇用高端技術和咨詢人員的將成為未來主要的成本。所以,如果不增加在知識和技術上的投入,中國制造業將面臨毀滅性的打擊。
企業看工業4.0往往只看到了相關技術的先進,看到了不足,但是缺乏合理的方法論去實現轉型升級。中國企業要轉型升級,首先要看懂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在整理出合適自己的新的運營模式,再根據這個模式有所取舍地規劃企業轉型升級的途徑和戰略。只要中國的制造企業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總可以找到合適自己的轉型升級之路。
2025-06-06 13:54
2025-06-06 13:47
2025-06-01 18:37
2025-05-31 19:52
2025-05-31 19:49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