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自京東集團獨立出來后,京東物流的發展可以算得上是“神速”。先是在去年雙十二前一天,京東物流CEO王振輝宣布已經盈利。緊接著今年年初,獨立僅10個月的京東物流集團宣布完成總額為25億美元的融資,投后估值達134億美元。
眼看著京東物流就要成為資本市場又一顆冉冉升起的“獨角獸”之星了。不過最近,有知名科技自媒體稱爆料了一份關于京東物流的數據材料。材料顯示,京東物流2017年去年前三季凈虧4.39億。此外,2017年前三季度京東物流來自京東商城的收入占比分別為82.26%,83.95%和81.56%,顯示京東物流對京東商城的依賴度依然很高。
對于這樣一家一直在虧損,并且嚴重依賴母公司業務的公司,京東物流獨立的真實原因又是什么呢?
常年虧損的京東物流
根據上述材料顯示,京東物流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凈利潤分別為-3.09億元、1.62億元、-2.95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6%、2.4%、-4.6%;2017年前三季度一共凈虧損為4.39億元。
來源:雷帝觸網
而在非美國會計準則(Non-GAAP)尺度下,京東物流依然呈現虧損,凈利潤分別是-2.31億、2.79億、-1.72億,2017年前三季度共虧損1.2億元。
事實上,京東物流常年虧損并不是什么秘密。從劉強東要自建物流開始,京東物流就是個巨大的成本中心。而伴隨著京東物流的持續擴張,投資拿地、建設倉儲、完善配送隊伍,都需要天量的資金。行業人士分析,京東在物流上的投入不斷蠶食著本就有限的利潤,導致多年虧損。
獨立實為轉移虧損
事實上,劉強東將京東物流“趕出家門”的真正原因,是為了使京東集團的財務報表更好看一點。
長期以來,京東物流在整個京東集團中都是作為成本中心存在的。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京東物流并沒有出現劉強東設想的“規模效應”。財報數據顯示,京東的履約成本率一直居高不下,過去8個季度京東履約成本率在7%-7.5%左右波動。
來源:雪球網友浩清
而京東財報中的“履約成本”主要就是指京東的倉儲、物流等成本。受京東物流成本的拖累,京東直到2017年Q2,在GAAP口徑下依然虧損2.87億美元。為了將這部分虧損轉移出去,劉強東選擇讓京東物流獨立運營,并迅速展開融資,通過稀釋京東集團在京東物流中的股權比例,從而降低京東物流并表后對京東集團整體效益的蠶食。
根據報道,在京東物流此輪融資結束后,京東集團依然持有81.4%的股權。而隨著京東物流的不斷融資,京東集團的持股比例會越來越小,其合并報表后對利潤的影響也越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少數股東在分擔京東物流虧損的同時,卻并不擁有京東物流體系的全部資產。上述材料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京東物流流動資產為43億元,非流動資產為27.77億元。
來源:雷帝觸網
而京東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京東固定資產99.7億,在建工程28.6億,土地使用權68.3億。
來源:京東2017年三季度報告
這三項數據可以看作是京東對物流體系投資規模,相加之后達到196.6億元,與京東物流27.77億元的非流動資產相比,兩者之間差距有點大。最大的可能是,京東沒有將倉儲、土地、房產等物流體系最大的資產注入拆分出來的京東物流。
金融、O2O業務也曾被“拋棄”
事實上,這并不是劉強東第一次將虧損的業務獨立出去。去年京東以2億美元現金和京東到家的業務資源換取了新達達47.4%的股份,看似資本交易的背后,實際上將嚴重虧損的O2O業務甩給了達達。
而在2017年,劉強東又將京東金融正式拆分出京東集團。今年伊始,市場傳聞京東金融已接近完成新一輪超20億美元的融資。
此前京東曾在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中特別標注,該季度京東虧損2.054 億元,除去以往的燒錢項目物流之外,新業務(包括京東金融、O2O、技術和海外業務)運營虧損人民幣6億元。
從2016年開始,京東將金融業務、物流業務獨立,O2O業務又劃給了達達。這幾大包袱全部卸掉后,只留下電商業務的京東利潤大漲。2017年全年,京東首次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GAAP)實現全年盈利,凈利潤為人民幣1.168億元,似乎甩掉了“虧損大戶”的帽子。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
2025-06-06 13:47
2025-06-01 18:37
2025-05-31 19:52
2025-05-31 19:49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