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興技術的驅動下,運輸業即將迎來第二春。雖然個中細節還需打磨,但未來的運輸系統必然會實現數據驅動、彼此相關聯、高度自動化。
有關技術與運輸業未來的文章比比皆是,但卻很少有提及噴氣背包的。
自1920年以來,噴氣式背包就一直是科幻小說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1960 年代,噴氣背包正式以 Bell Rocket Belt(比爾系火箭包)的形式從科幻走進了現實。人們做出了許多類似的努力,然而城市的天空卻拒絕了噴氣式飛行器的存在。
如果一種新興的交通工具想要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它必須滿足一些關鍵的條件。首先要足夠安全,并且要能在合適的監管框架中運作。
另外,如果要將一個新穎的想法搬出實驗室、經歷測試并被人們所廣泛接受,那么產品的公眾接受度以及商業模式的穩健程度也至關重要。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有很多關于未來交通方式的討論存在大量炒作,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實質內容。畢竟,很多大型投資都是由那些對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的科技公司和現任業內人士做出來的。
那么,技術能夠更快、更安全、更環保地幫助人們運送貨物嗎?
具有互聯功能的自動駕駛汽車(CAVs)
Waymo 的全自動駕駛商務車在公路上行駛
無人駕駛汽車,或者說具備互聯功能的自動駕駛汽車,正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人們也在探討著自動駕駛汽車和其它新型交通工具的更廣泛應用,例如,更智能、更環保、更高效地實現貨物配送等。
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一領域的內容,可以參考 Gartner 公司推出的 Hype Cycle 模型和 ZDNet 發布的 2017 年度互聯車輛以及智能移動相關技術現狀。
Gartner(上方),ZDNet(下方)
根據 Gartner 的報告來看,里面列出的大部分技術仍處于邁向主流市場接納階段的過程中,其中僅有五分之三抗過了幻想破滅期。
毫無意外的是,互聯自動駕駛汽車領域一片火熱。
針對 2014 年 8 月到 2017 年 10 月「自動駕駛汽車或其核心技術的投資和交易」,布魯金斯學會進行收集整理并發布了一份報告。他們發現,這期間總共完成了 160 余筆、總額達 800 億美元的交易。
在列的交易覆蓋面極廣,包括汽車電子、微芯片、拼車應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數字地圖、非人工智能軟件、物理系統和傳感器等。
作者總結說道:「2018 年,對互聯自動駕駛汽車的投資會遠超 2014 年至 2017 年間披露的 800 億美元,并且會隨著技術前進的步伐呈一定程度的上漲。」
同一時間,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問題的看法似乎正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Gartner 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在美國和德國的受調者中有 55 % 的人表示不會在旅行中考慮搭乘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但仍然有 71 % 的人表示會乘坐部分自動化的車輛。
德勤2018年度全球汽車消費者調查也驗證了 Gartner 的調查結果。
德勤的調查顯示,認為全自動駕駛車輛不安全的受訪者比例從 57%(日本)到 22%(墨西哥)不等。在去年的調查中,這一比例更高,范圍從 81%(韓國)到 54%(巴西):
德勤 2018 年度全球汽車消費者調查
盡管如此,正如德勤指出的那樣,人們距離全自動駕駛汽車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在于,幾乎有一半的消費者對這項技術的安全性還心存疑慮。
顯然,自動駕駛汽車的「自動」程度很重要,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將自動駕駛汽車分為了 6 個不同的等級,從無自動化(L 0)到全自動(L 5)。
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劃分的自動駕駛汽車等級
只有 L3 以上的車輛才被認為是「自動駕駛系統」。在這個等級的汽車中,系統會自主處理轉向、加速、減速等任務并監控駕駛環境。在需要的時候,人類也可以隨時干預系統。
L5 的全自動駕駛車輛不需要方向盤、剎車油門之類任何控制設備——人類僅僅扮演乘客的角色。
眼下,世界各地都在競相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其中以加州的試驗密度最高,這也為人們提供了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最佳統計數據。
自 2014 年以來,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記錄在案的自動車輛事故報告一共有 54 起(截止到 2018 年 1 月 18 日為止)。
從這些報告中可以發現,其中僅有 4 起事故(占總體的 7.4%)的責任可以「怪罪」在自動駕駛汽車上,而且這 4 起事故中的車輛都曾在發生事故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受到人類的手動控制。
幾乎所有的事故都是低速的輕微碰撞,沒有造成人員傷害,大部分事故(56%)是人類手動駕駛時由于疏忽導致的車輛追尾。
加州車輛管理局目前正在修改相關規定,允許在沒有駕駛員隨行的情況下進行全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即 L5)。當然,這也會給人們帶來一些全新的事故報告。
事實上,保障自動駕駛汽車性能以及安全性的關鍵,在于底層車對車(V2V)、車對基礎設施(V2I)的通信以及實時數據處理系統等技術的成熟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其中涉及到的組件價格也會更加親民,例如激光雷達系統等,有助于消除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障礙。同時,各類組件將會在未來變得更加節能,與環保的電動車輛更加相配。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
2025-05-15 19:02
2025-05-12 08:39
2025-05-12 08:33
2025-05-12 08:30
2025-05-12 08:23
2025-05-07 13:20
2025-05-06 10:42
2025-05-06 10:41